去年为六六上学的事焦虑,因为不在学区,经常臆想中个五百万就好了,在每个学区买套房,或者直接拿钱把当事领导砸晕。我也就这点觉悟。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猛然发现全世界的父母都焦虑,不只中国独有;焦虑,不是无产阶级专属,中产更甚。心理学上说,当你发现你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还有人跟你一样不幸,或者比你强的人比你更不幸,那么你的不幸就会减轻一半。
一反常态,这不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旧市街高档服装店老板,精明活络,他开宝马,住豪宅,有娇妻,有爱女,有贴心的仆人,是标准的中产。目前他正面临一场比赛,正如预告片里播报员说“德里最盛大的比赛,明天开始——我说的是德里幼儿园招生。”哪些孩子能跑赢这次比赛呢?结果不言而喻,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自己。
拉吉夫妇参观了顶尖私立学校,瞬间被镇住了,这哪是学校啊,这是五星级酒店,不只是花园式学校,欧风建筑,跑马场,游泳馆,还拥有全国最牛的师资,党政要人、社会名流从这里毕业或者子女在这里就读,更让人瞠目的是这里的小孩每人一口纯正的英语。语言最具有文化认同感,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语言,还是阶层的象征。在中国何尝不是?即使你会十种方言,也比不上你有一口纯正的英语更能让人膜拜。
夫妻俩一狠心买了一套学区别墅,挥泪告别了相处多年的邻里。搬家后,夫妇傻眼了,原来是被众星捧月,现在处处遭人冷眼。贵族基于你的车决定和不和你交朋友。以前社交只需叫上几个狐朋狗友到烧烤摊撸串喝酒,用方言侃侃大山骂骂娘,吆喝吆喝“六六顺,哥俩好”。现在社交得在自家开Praty,吃难吃的鱼子酱,喝苦哈哈的高档红酒,用英语待客,发音不纯还被人嘀咕;舞会上再不能跟孩子一起跳《小苹果》唱《最炫民族风》了,太Low;在朋友圈也不能再发三亚晒黑游、西藏灵魂洗涤游了,贵族就得去贵族该去的地方,再不济也得欧洲几国游;你也不能叫我张翠花了,得叫我“honey”……上流社会总是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来显示优越感,差异化自己,隔膜开其他社会群体,尤其是要打压和排挤新贵。不止如此,上流社会还意味着特权,他们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上名校,就读名校的孩子一起玩,妈妈们也以名校划分小团体。于是母女俩被孤立,找不到玩伴。
“如果女儿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国内任何一所名校,如果简历上没有一所名牌大学,她就进不了好公司,没有好工作她就会被朋友超越,就找不到好伴侣,她就孤单,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然后抑郁,最终吸毒堕落”……这类似于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推论,似乎每一步走错都不可逆转。母亲米塔被巨大的焦虑笼罩着。
为了进入上流社会,拼死也要让孩子进名校。先从正规渠道走,凌晨四点去报名,已经排到254号,有人裹着被子已经快尿满一壶了;夫妇俩熬了通宵查字典用英文填表,还被打回。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孩子聪明,面试没问题,比如“给老师背一首《鹅鹅鹅》,唱一首门前大桥下,或者算算50以内加减法”,这已经是三四岁孩子的正常水准了。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人伤害,面试培训学校里的孩子,会说三国语言,精通至少一种乐器,谈起恐龙、航模头头是道。都是孩子,差距咋这么大呢?
于是一家人为了面试开始了全方位整改。父母甚至把各路名牌混搭一身,成百上千万地往身上披挂,试图通过炫富来政府面试官。结果女儿还是名落孙山了,原因是“学校不想录用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你有钱,没啥了不起,名校从不缺钱,没有闪瞎人眼的社会地位,没用。名校从不公布真正的招生标准,你要信智力差异,兴趣爱好,性别比例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就输了。
正规渠道走不通,没关系,跟我大天朝一样,后门走得通才叫牛。然而,好像今年所有的政策都是专为你设置的路障:关系遇到严打了,条子不管用;提一包现金想直接去贿赂校长,结果听到里面“赶紧把你的臭钱拿走,你再敢出现,我就永久取消你孩子的入校资格”。想当年我在某长门口静坐蹲守时,也听到类似的话,当时虽然内心绝望,但是对我党肃然起敬。
新贵夫妇因为女儿进不了名校沮丧得想死,揪心绝望处,来了柳暗花明,不过不是他们的,是拉吉的员工,因为替他排队才知道名校为了政治正确每年留25%的名额给贫困生,员工顺便给自己孩子领了张申请表,顺便就被录取了。你费尽心机求而不得的东西,却被你看不上的人搭个顺风车随手牵走了,你说气人不?印度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管你遇到多丧心抓狂的事还能再给你火上浇点油,让你想哭时还能笑出来。
气人归气人,这倒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路径,变穷。已经富了,怎么穷?还能破产咋地?我的思维堵塞了,预测下步剧情怎么走。坐在身边的六她爸说,“这不简单,伪造个贫困证明不就得了”。为此,我俩差点吵起来。我以己度影,现在招生时查户口、查房产,在互联网时代,这都是分分钟的事。办假证,不靠谱。果然影片交代了,以前都不查,今年有人举报了才查,而且“任何欺诈者都将入狱”。果真,所有的路障都是为我设置的,真羡慕以前那些漏网之鱼。
情况一下子险恶了。材料已经交了,只能铤而走险。一家三口一面假装在欧洲度假伪造海景滑雪风光照,上传倒脸书,给上流邻居看;一面趁着月黑风高偷偷潜逃,搬到贫民窟以应付调查。
三个阶层就是三个世界。子曾经曰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我曲解一下,“唯上流与下流不移”,因为不移,也不必焦虑;中流上蹿下跳,或高不成低不就,更容易焦虑。中产堕入下流的日子不好过,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在坠落的过程中,看透了世人的嘴脸;新贵夫妇在假坠落的过程中看到了底层生活的惨状,触目惊心。
身在贫民窟的富婆米塔,衣着既廉价且破烂,出门踩到热烘烘的牛粪,冲厕没有水,睡觉没有床,眼见老鼠成群结队出没,传染瘟疫的蚊虫到处乱飞。上流社会那套礼仪在挣水时完全排不上用场,米塔只能把自己降到泼妇这个Low度,和对方厮打;然而面对分配口粮的公家人,米塔想故伎重演,却遭到自己人的围攻。拉吉每天要在穷邻居的帮助下才能挤上公交,在难以承受的工作强度下还要被工厂主无限止地压榨劳动时间,然而就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
这部剧伟大之处在于,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中产家庭孩子求学经历,见证了社会的种种矛盾,阶层固化,贫富悬殊,教育不公,官员贪腐……写到底层社会时,也没有把他们标签化为淳朴善良或者尖酸刻薄,有为了一点水而破口大骂的泼妇,也有为了拿回一点工钱而相互救助的邻居。
先不说由奢入俭难,其实阶层是难以伪装的。那满是骨胶原的脸和细皮嫩肉的手、积久而成的贵气、举手投足间的淡定,与劳工饱经风霜的脸和布满老茧的手、时时展现的穷酸怯懦、局促紧张,处处显示处阶层鸿沟,何况新贵夫妇还不时冒出个英文单词。
几经波折,两家总算过了审查这一关。新贵喜极而泣,穷邻居本能地问“怎么有这么多课外活动费?”万般无奈,他主动撞卡车碰瓷拿到了补偿金。然而新贵的孩子录取了,穷邻居的孩子不幸落榜。尽管作为父母来说,已经尽全力了,然而面对孩子纯真无邪的质问,没有人能忍住眼泪。
看到这里,揪心之余,我也质疑穷父母的做法,有必要穷尽全家之力让孩子上名校吗?因为一点课外活动费就要去碰瓷,那买双鞋,买个玩具,或者再有别的费用,还要再碰吗?万一失手撞死了怎么办?一人求学,全家致贫或致残,值得吗?教育毕竟是投资,这个投资划算吗,这个孩子是否天资过人、有投资价值?退而求次,上公立学校不是也很好吗?毕竟在我我大天朝,义务教育还是免费。
有钱人家的孩子上五星级的国际学校,有外教,有奥运冠军当体育教师,每年环球游学,都无可厚非,也不必羡慕嫉妒恨。以我个人的经验,我们80后一代人在普通的公立学校上学,只要够聪明,够努力,即使贫寒,也不会被任何人轻视,毕竟有很多贫寒子弟脱颖而出,跃身为新贵。
然而当我看到他们的公立学校时,还是很震惊,危房,没有课桌,赤脚的孩子,脏兮兮的脸,破衣烂衫的劳工儿童席地而坐,别说英语,正常的课程都开设不全。贵族儿童享受昂贵的教育,不代表普通人的孩子就这样被敷衍和抛弃。如果此刻还给大家灌鸡汤“努力奔跑比起跑线更重要”,无疑耍流氓了。无视社会不公,把一切贫穷都归结于个人不努力,简直鸡贼。受教育权被剥夺了,你连赛跑的资格都没有,何谈努力呢?只要努力,就有更好的未来,是基于每个人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故事到这里,基本上是写实风,移植到中国也完全合理,然而往后就有点玄乎了,那就是拉吉做了一个秀,痛陈教育不公,斥骂腐败官员,让女儿主动退出名校,改去上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之既倒,然而既没有一呼百应,也没有应者寥寥,而是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有谁会傻到错失良机,精英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对贫穷,“分享就是关爱”只不过是互相哄骗的套话而已。穷生奸计,富未必长良心。
回到影名起跑线来看,这部良心剧也是在号召国家给所有的子民提供同样的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就是优质的教育,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再拼天赋和努力。当很多人都在批评衡水高中、毛坦厂中学是高考机器时,其实不知道有多少贫寒子弟感谢这里给自己提供了一张参跑证。
就个人而言,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所能改变是的。知乎上有人说,“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从小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学识修养,家庭氛围,眼界格局,道德品位决定了孩子从哪跑,往哪跑和怎么跑。自己的规格上去了,孩子的起跑线自然也往前推进了一点。
与其削尖了头,往名校里钻,让自己的孩子像女校长一样,因女仆身份受尽同学欺凌,心灵扭曲,发达后,作威作福,以指使和奴役同学为乐,不如让她上普通学校,拥有普通人的快乐,踏实而幸福地活着。新贵夫妇名义上是为孩子前途或者幸福感考虑,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在上流社会有一席立足之地。
谁说不上名校,就会堕落吸毒呢?
写这篇文章时,我五岁的侄子跑过来,忧心忡忡地问我,“姑姑,你说我是上北大还是清华呢?”看他那么纠结,我想起他刚刚参加私立小学招生面试失败。很多时候,我们会跟儿童一样,陷入虚假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