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伏牛传》(二)

读《伏牛传》(二)

作者: 长鹏大社 | 来源:发表于2017-06-09 14:24 被阅读0次

上一篇讲到作者将互联网定位为市场信息透明化和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的工具,它本身不产生任何新的生产资源,只是将现有的闲置资源整合再交易,所以它只会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中发挥作用,互联网时代特色除了产能过剩外,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性能滞胀,性能滞胀指的是产品本身的设计脱离消费者实际需求,在某些不恰当的性能方面进行过度优化,这就好比一碗普通牛肉粉用很高端的原材料制作,虽然口感和做工都没得挑剔,但实际却没有人需要吃这样一碗牛肉粉,这就是一碗性能滞胀的牛肉粉,用不合理的资源调配,脱离实际消费需求创造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类产品出现,运营的工作就是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与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消除性能滞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接上昨天的部分继续读《伏牛传》,接下来的部分,作者阐述了3个案例,一个是诺基亚旗下奢侈手机品牌Vertu,一部手机动辄十几万,镶钻镀金,但没有人知道这有什么用,然后就是IPAD,它尴尬的定位让产品本身屏大屏小都不能很好把控,典型的产品性能过度或产品功能亢余的例子,最后说到海底捞模式,有人吐槽说海底捞不专注产品,只做服务,最后产品让人无法记住时,作者提出了几个很恰当的反问:火锅好吃能超越现在的海底捞产品吗?真的做出绝无仅有的好吃消费者真的能感受出来吗?所以当消费者可能只需要海底捞有比较好吃的火锅时,海底捞提供的产品就是恰到好处,没有性能过度的大众餐饮生意,而它的服务质量就弥补了产品本身无法被人记住的劣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案例。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消费者的需求增长依然是个循序渐进地过程,除非真的带来跨时代的体验飞跃,大部分技术发展并不能也不需要接入实际产品中,所以运营眼中的产品应该是”产品本身+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结合体,不能一味地追求产品本身的性能提升,忽视了消费者情感需求本身。

文中在后段总结道:

“今天我们在谈产品的时候实际是在谈什么?其实是谈体验,换言之,产品本身的性能是标配,产品好不好在于它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期待,而不在于它做得是不是完美。”

在产能过剩与性能滞胀严重的今天,产品本身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存在与需求,一款好的产品也不止奉行“产品主义”或“用户主义”的抽象概念来获得市场认可,真正打动用户的是产品本身独一无二的价值体验,进而与用户产生情感链接,抓取用户从而更好地把过剩的货物卖出去。

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再次强调“互联网模式是用来卖货的,而不是造货的商业模式”,追溯零售业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渠道商兴起是产品定价权第一次从制造商手中转移到渠道商手里代表事件,也是在那时开启了“渠道为王”的时代大幕,进入21世纪,第二次定价权大转移发生了,这一次因为互联网的诞生,买方与卖方获得了信息知情权的平等地位,定价权因此从渠道商转移到了终端客户手中,也因此“用户为王”的理念出现,典型事件就是小米社群营销,通过掌握小米粉丝社群形成品牌,再通过品牌和上游代工供应链谈判,用需求倒逼生产,获得定价优势,再采取低毛利战术拓展用户群体,但小米的成功真的仅仅是“用户为王”理念的实践吗?因此作者展开了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要看到它是价值网的成功。雷军用互联网的价值网入侵了传统手机行业价值网。

所谓互联网的价值网,在成本结构方面最大特点就是毛利率趋于零,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即硬件不挣钱+后续软件挣钱,来打败仅依靠硬件挣钱的手机厂商。

...小米模式成功的本质是抓住消费者,形成社群,用社群打造品牌,用品牌整合供应链,用供应链取得成本优势。”

从小米模式出发,作者进一步延展到餐饮行业,对于传统造货的行业,互联网带来了企业核心能力维度关键词的变化,将它带入本身“顾客至上”的餐饮行业就能发现,大部分餐饮模式是很容易接入互联网端口的,但由于很多餐饮秉承“卖方市场”的逻辑经营着自己的商业,无意间导致了企业陷入窘迫境遇,因为餐饮是没有门槛的行业,在企业做大之后,很容易产生希望通过做上游供应链形成竞争壁垒,最后成为市场第一的战略,这种思路我们称之为“用品类控制市场”。

“用品类控制市场”的思路就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一家店是干不了全部的活,前期巨大的投入带来的是巨大资源浪费,在企业成长阶段就会杀死企业

第二,过于缓慢,难以掉头,互联网时代技术和产品更替速度加快,过于庞大的产品生产结构显然是不能最快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的,一旦品类的生命周期结束,企业花很大成本做成的品类第一很有可能就成了企业的末日绝唱。

互联网时代不是产能过剩的原因而是产能过剩的结果,一家公司不可能用“品类控制市场”思路生存下去,面对互联网,企业需要是一套新逻辑,一套能快速调整企业发展与跟上市场变化的新逻辑,这套逻辑正是作者打造伏牛堂的经营与核心理念:

第一,轻装上阵,基本不去碰上游的事,不过度投入资源干增加供给的事,只做产品研发和理念塑造。

第二,落地生根,把重心移向下游,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拥有自己的社群,打造自己的品牌。

未来会出现专门采购的企业,也会出现整合供应链的企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来把控,那么过剩产能就能很好的与消费者需求结合,而销售,也就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端口将会是整个供应链最赚钱的区域。(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读《伏牛传》(二)

    上一篇讲到作者将互联网定位为市场信息透明化和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的工具,它本身不产生任何新的生产资源,只是将现有的闲置...

  • 读《伏牛传》(三)

    很久没更新了,最近公司上了一款新产品,类全息的简易展示装置,为了找到合适的市场,鞍前马后的跑了整整一周,这过程中接...

  • 读《伏牛传》(一)

    一友人曾说过,学习就是模仿,幼儿模仿成人走路是为学走路,学生模仿老师书法是为学书法,公司模仿公司做买卖是为学销售,...

  • 《伏牛传》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96535/ 读书时间:16.07...

  • 伏牛传-1

    伏牛传这本书,应该不叫一本书,因为它只是一本课程笔记,而撰写这个笔记的人,便是北大的高材生,李天一。知道伏牛堂品牌...

  • 结束《伏牛传》

    2016.10.28 看完这本书,我在本子上写了七点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和感受,翻看自己读书笔记的时候又补充了四点,再...

  • 《伏牛传》后记

    今天听完葛叔拆解的《伏牛传》后,“人格化”这个词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做为个人品牌创始者,你创业的目的是什么?...

  • 『读书清单』伏牛传

    001 互联网思维用于更好卖货 讨论一个问题,产品主义还是用户主义。 互联网模式的本质是产能过剩,性能滞胀。 00...

  • 书评《伏牛传》—看伏牛堂玩转互联网

    一个从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年轻人,用10万元和三个同学创立了伏牛堂这个品牌。如今伏牛堂成为互联网圈、创业圈、餐饮圈...

  • 《伏牛堂》读后感

    《伏牛堂》读后感 写在前面 2016年8月20日,在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后,完整地读完《伏牛传》,并用软件完成了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伏牛传》(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gq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