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大好,风也褪去了昨日的刺骨寒气,仿佛把所有的阳光都吹到我身上来。
和一个熟悉的朋友走回宿舍。按照以往的印象,我以为他要和我聊点有趣的话题,比如最近的杜兰特伤退和即将开始的火箭比赛。
可是他却开始和我聊起了上学期的成绩。他说,好多人那个xxxx(课程的名字)都九十多,我考差了。
我有些愕然,回了句:“是吗?我怎么感觉有人考得不怎么样……”
话只说了一半,就被他打断了:“就是很多人考好了。这学期我认识的几个人都考得很好。”
途径的湖面泛着春季特有的青色,成群的鱼儿聚集在湖上红色木桥的阴凉一侧,等着游人喂食。如果不是和他走回宿舍,我想我应该会驻足享受这自然而纯粹的美景,没准还会抬头望望着难得的如洗的晴空。可是,美景都跳不入我的眼,倒是我突然想到昨天成绩全部出了,我还为自己的“微小”成绩沾沾自喜——别人也都有了长足进步呀,我怎么就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转瞬间,毛毛细雨笼罩着我的心头,难以言述的凉意一圈圈荡漾开来。
他紧接着又说,如果不是为了争取保研,他就不需要像现在这么努力了,只要每天吃好喝好就行。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没有看着他。也许我望着他,会看不穿他复杂难辨的眼神。我明白,他非常向往“吃好喝好”、不用考虑那么多的大学生活。
“但是如果不立个目标的话,(我)现在就没什么动力了,生活也没什么意思了。”
他说话时奇怪的语调渲染出的朦胧感,让我参悟不透其话语之间到底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又或许这是一种疑心个人前途止步于此、但又无法活出随遇而安的姿态的现实主义。
最怕别人跟我谈论大学生迷茫、缺乏动力的话题了。杨绛先生曾说:“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而我也是那书读得太少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难免也会被迷茫、缺乏动力所营造的疑云遮望眼。
不过,我平日里会写日记,也会写点文字发表在网上,换句话说,我在坚持着我的爱好——写作,不管时对内的写作(写日记),还是对外的写作(在一些平台上发布文章)。之前假期一直没有写什么文章,休息倒是休息了,但是心田却日渐生出杂草野树,荒芜似乎很快就要吞没我这片心田。而且真如我前段时间阅读所得,人在放松的情况下,多半思维会飘向未知的未来。思索下学期该做什么,想想再远一点的未来,甚至于是人生目标。我一度开玩笑地对周围的同学说,这次寒假放得实在太多了,我都开始思索人生哲学问题了。当然,如果不是我对他们进一步扩充描述,没人会问我思索什么“人生哲学问题”。
拾起我的爱好,偶尔写写文字,同时也是一步步除掉我心田上多出的杂草和野树,毕竟杂草和野树多了密了,心灵的养分就会被它们划分去不可忽视的很大一部分,心田上的代表着积极情绪的植物就不能顺利茁壮生长,为我遮风避雨。
他又无不羡慕地说,XXX(他班上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同学的名字)都要准备出国了,我们还在努力地刷成绩。
要是以前,我一定会劝慰他不要那么杞人忧天,一切都会变好的。但是,那时我并没有这么做。
路都是自己选的。虽然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很少会注意到,有时候我们选择的路并不一定是被很多前人踏出的阳关大道。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话,我初中的时候就熟记于心。或许多少有点鸡汤的味道,但是,我一直做不到“只顾风雨兼程”。
或许,成长的意义在于,让你从一个每逢风雨就大呼小叫、急于寻处避雨的孩子,变成一个风雨之中仍从容不迫、甚至与风雨共舞的人。
不过,别忘了只顾风雨兼程之前,先选择好是哪个方向的“远方”。只是因为被动地接触多了风雨而变得对风雨毫无感觉,那不是成长,而是活成了最一般的模样——当然了,也有可能有人适应这样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