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一部电影总有它的精神升华,而这句夹杂着希望被现实撕裂的遗憾、过去将现在填补的幻想,虽然沉闷,却更像一声歇斯底里的呐喊。
一部电影对我们来说印象深刻,我们不单单看它故事有多精彩,情节有多动人,亦或是特效有多华丽,而是当主角就是自己的时候,有种潸然泪下让人刻骨铭心。《后来的我们》是刘若英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电影改编自她的短篇小说《过年,回家》。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也正如名字的改变一样,让爱情的色彩更加突出。
电影以故事化的镜头切换连接彩色的过去和黑白的现在,在一步步的铺垫和答疑中告知了:彩色因为永远爱你,黑白是再也无法得到你的心。
如果要给电影理一个脉络,我想最主要的便是小晓和见清从相识、暗恋、恋爱、分手、重逢、到释怀。其次是见清父亲,在两个人的感情交织中成为永远支持他们的港湾。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交织中,留下了扎根心底的遗憾。
见清从小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电子游戏,从此便激发了他的兴趣,要把电子游戏作为自己以后工作方向。父亲虽然质疑,却在心底支持儿子为了梦想而努力。年轻人把自己的理想生活放在大城市,可对于年迈的父亲来说,这个养活儿子十几年的小餐馆,虽然冷清、简陋,却是个翘首企盼儿子归来的避风港。
“林见清说: 你和我见过的所有女孩子都不一样,你会喝酒,会打牌,会骂脏话。”在喜欢的人眼里永远特别,永远独一无二。读书不多的小晓是个特别疯的女孩,与在北京读大学的见清不一样,自己很难在北京扎根。为了一个不一眼看到未来的生活,两个人艰难的在北京蜗居着。可是在大城市的生活比想象中的困难地多,生活也从不给人一蹴而就的机会,那个曾经光鲜亮丽的希望也被残忍冷酷的生活消磨殆尽。
祸不单行,和人打架、丢掉工作、被房东赶出屋子,那个曾经温婉善良,遇到事情总是能“马上到”的见清也支持不住了。他变得暴戾、冷漠,甚至于对自己的父亲也提不起一点耐心。见清沉迷在游戏中忽视了小晓的感受,就连小晓含泪离开也让见清不为所动。小晓每天努力地生活,为了给自己一个寻求生活的理由,为了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她不断尝试各种惊险与刺激,或许是不停换男友,也或许是不停换工作,是因为她太难接受那种一眼看到未来的人生。梦想可以很远,未来也可以很长,但小晓希望未来的每一步不是苟且地活着,即使成功遥遥无期,也要像娇艳的鲜花般向阳而生。
分开后,见清对小晓的爱依然炙热动人。一个人的生活给予他更大的空间,他努力工作,将自己对小晓的爱和对爱情的遗憾放在了自己开发的游戏中。他时刻没有忘记小晓的当初的愿望,在自己成功之后再次遇见小晓时,脱口而出的是“我已经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小晓拒绝了见清,其实是后来与见清恋爱时发生改变的小晓拒绝了一直“未曾”变化的见清。然而见清喜欢的却一直都是那个未曾改变的小晓。这就是见清始终都不是真的明白为何她拒绝自己的原因。他只是觉得我对你这么专一,为了你我努力获取成功以求让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可当我真的成功了,你却又说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或许是贫穷中的渴望让爱情变得弥足珍贵,而那个永远停留在十年前的见清却已不再是小晓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当时有勇气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生活就是这般微妙,有时候一念之差,将成为后来永远的遗憾。正像舒仪说的“年少的我,曾以为爱情可以超越一切,那时我不明白,这世上另有一种力量,叫做命运,只可承受,不可改变。”爱情的结尾是一道只有唯一选项的单选题,我们能选择的是在它到来之前悉心照顾,却不能选择这不可变更的答案。当遗憾终将降临时,命运面前我们也只能束手就擒。
幸福从来不是故事,不幸才是。这个把美好的爱情撕裂了的故事,是不幸。也是这份难以下咽的苦涩勾起了我们对自身的遐想。我们要的不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而是那个对爱情永葆希望与真诚的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