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书推荐《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劳动的异化

好书推荐《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劳动的异化

作者: 鸭狗之恋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09:08 被阅读0次

本书简介:在19世纪欧洲的革命浪潮中,有一群人,他们璀璨、高昂、不屈、有趣、激情。其中两个人,马克思和燕妮,彼此深受,即使失去四个孩子,遭受贫困的疾病,被社会排斥,他们的爱依然热烈如火。三个女儿,她们崇拜父亲,即使失去了梦想,甚至失去了孩子,仍把父亲的伟大思想前景当作信仰。
本书揭示了卡尔·马克思作为一个男人罕见而悲情的人性面。
作者:玛丽·加布里埃尔,路透社资深记者、编辑。出版的著作有《臭名昭著的维多利亚》、《无拘无束的生活》等。
译者:朱艳辉,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译审。山东大学英语系毕业。著有《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

一、马克思与燕妮终成眷属

马克思一生强调经济的重要性,临到自己解决财务问题时,却长期无法担起责任。以至于结婚前,燕妮的家人要求他签下了一份协议,承诺妻子不为他婚前欠下的债务负责。
自从1836年订婚以来,燕妮一直洋溢着对他的爱,自己已经准备好陪他到任何地方,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燕妮举行婚礼,时年,马克思26岁,燕妮29岁,并到瑞士度蜜月。
经过蜜月期间的研究和思考,马克思得出两个著名的结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人类的解放只能依靠无产阶级。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1841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把人类的所有美德集中到一起,投射到一个崇拜的神性的影像上。这就等于把自己最好的品质交给了其他的人或物,结果觉得自己软弱和微不足道,无法展示出本性最好的东西。
马克思透过宗教,只看到了人们的苦难,他认为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用以麻醉自己的毒品,因为他们无力改变残酷的事实。这是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以宗教为切入点,来说明宗教对人民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仍然是剥削和压迫无产阶段的精神力量,是无产阶段革命和人类解放的敌对力量。

我国 《宪法》中对宗教是如何规定的?
《宪法》第36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宗教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属于唯心主义有神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完全对立的,为什么我国宪法这样规定呢?
第一,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信仰,其自由属于精神自由的内容,是公民人权及宪法权利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第18条规定,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第二,宗教虽然本质上是属于唯心主义,但宗教教义本身大都宣传仁爱理念,并且寄托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存在有相当的合理性。依照唯物主义观点,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以避免宗教信仰现象。
第三,宗教具有长期性、国际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
第四,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教不信教的公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2021年12月3日,习近平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能不能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作为评价宗教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轶闻趣事说到赵朴初先生与毛泽东的见面

1958年6月30日,赵朴初陪同毛泽东会见了胡达法师率领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团。毛泽东以开玩笑的口吻问赵朴初:“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是不是?”毛泽东一张口说佛,赵朴初就笑起来了。后来,再提到赵朴初时,毛泽东曾很感慨地说:“这个和尚懂得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常宏著)。

二、劳动的异化

《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发现,新工业化的经济体系对获得金钱的渴望已经成为现代人存在的唯一的动力,这歪曲了现代人看待人与人关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看待自己的方式。

奇特的是,它能让富人成为任何人。我是丑的,但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我是一个邪恶的、不诚实的,没有良心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到尊敬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受尊敬。

用劳动创造财富的工人却一无所有: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产生了美,但是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生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就如同卖玉米的人失去对自己粮食价值的控制,身处新工业关系中的工人失去了自身价值的控制,劳动被异化了。
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绝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工具都是由生产者所拥有的,一直到18世纪,尤其是进入到19世纪,在欧洲(英国作为代表),由于技术上的极大突破,出现了蒸汽机。
机器设备极为昂贵,拥有资本的人才有能力购买。所以就产生了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的条件,使用机器的人没有足够的财力拥有这些机器。这种不具备生产工具的人,马克思明确称之为劳动者或劳工。
对农夫而言,因为他拥有自己的锄头,所以不叫劳动者。
劳动者是机器产生后,工业化时代所塑造出来的人,他通过贩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这是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指出的分工的细化。比如,制造针,原来一个工人,他从原材料开始打磨,一天可以做3根。如果把制造程序分为10个工序,由10个人做,一天可以制造出300根针,也就意味着,一个人一天由生产3根变为30根,增加10倍。
这100针有什么用?就需要把它放进一个交易系统来进行交换,来维持人的生活。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系统也越复杂多元。
如何让交易广泛而多元呢?
需要货币。到19世纪,人类运用货币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了。但技术进步产生了机器后,促使货币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功能大幅提升。人们为了更方便的交易,就必须要创造更多的货币,这时货币就从量变到质变了,货币流通量大到一定程度后,货币就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钱不再只是钱,它可以帮我们储存价值,换取地位,甚至变成了人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追求的东西。钱只是用于交换一种工具,是为服务特定的人或特定使用的,现在变成了资本,变成了主人,可以支配交易系统中所有的人,所以货币被异化了。

在马克思设定的原始情境中,每一个人跟每一样东西都产生了特殊的关系,所以每个人应当思考,每一样东西是不是应该交换?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吗?
你愿意拿姐姐去换妈妈吗?如果姐姐不能换,舅舅能不能换?家里的小狗能不能用来交换?

马克思的答案很简单,都不应该交换,之所以我们把物品用来交换,是出于交易需要而付出的不得已的代价。一个完整人的生活应该一切都以直接的方式存在,一旦开始有了交换,就开始产生物化,产生异化。价格开始取代了更真实、更根本的使用价值。

对那些无价的,不能卖的的东东,就无法体认、无法珍惜它的价值,资本商品用这种方式在扭曲我们了根本的人格和最根本的欲望。
思考: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的欲望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样的欲望宰制了一款3万的手机?
我们被价格包围,被价格剥削夺了欲望的自主性,马克思认为这是很可悲的。市场经济学假定价格是在交易当中形成,是供需决定的,是自然的结果。而马克思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价格视为是自然的,而是把价格当做产生自一个异化的商品环境,提出现实的世界逻辑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所以,《资本论》的用意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批判,这样的现实为为什么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如此普遍的扭曲。在资本主义世界,我们连自己要什么都搞不清楚了。

三、回归原初欲望

《资本论》的内容是依照人类逐渐远离了原初真实的过程顺序而安排的,我们离开了原初真实的愿望:我为什么需要这个杯子,我为什么觉得这顿饭好吃。从跟每一个物件发生使用价值关系,堕落到把每一件商品给它一个价格,让它变成商品。
再堕落到把自己的欲望送给马克思所说的拜物的冲动,不再问物对我有什么 意义?只觉得拥有物,拥有金钱标价的商品就是好的。
再堕落金钱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这也就是资本的出现。金钱本来是人用来购买物品的,变成资本后,就成用钱来购买人,人沦落为服务资本的奴仆。
而《资本论》就是引领大家找一条救赎的道路,这是马克思的希望,改变世界,让世界回归异化之前原初状态的一个伟大计划,这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背后非常深刻的一个哲学立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书推荐《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劳动的异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kf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