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
李白的困境,高适的答案

李白的困境,高适的答案

作者: Eumenides刘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00:18 被阅读0次

     

      今晚看了长安三万里,影片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而此时皇帝猜疑高适因为李白的原因消极避战,故而派遣监军太监持节调查高适。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所以影片一开始以战争的场景代入,而随着高适的回忆,逐渐将人们代入了大唐盛世,他与李白的相识。

      高适与李白两个年轻人,在一场误会中不打不相识,从而成为了好友。都是热血男儿,希望建功立业,朝气蓬勃。所以两人一见便许为知己,一同习武,一同做诗。随后便如大家所知的,李白才气冲天,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星️,熠熠生辉。而高适作为旁观者,跟随李白见证了扬州的繁华,长安的壮阔,大唐的盛世繁荣。对于大唐的繁荣,影片里的每一帧每一画都震撼人心,令人心生向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啊,谪仙人一般的人,诗酒风流,不仅李白,还有杜甫,王维,王昌龄,张旭,贺知章等等等等,多么风流的人物啊!可是越是将大唐盛景刻画得如此的梦幻,后面安史之乱将梦打碎后的场景就越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巨大的心里落差,仿佛梦碎了,酒醒了,一切如梦如幻,终究是一场虚妄。通过高适的视角,不仅见证了李白的起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陪伴了李白伏时“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身世沉浮成为了大唐盛衰的缩影。其实又何尝不是呢,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在人身上,都是滔天骇浪,足够将人吞没。时代的洪流冲散了这一群诗酒风流的妙人,将他们慢慢的淹没在了时代中。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能够逆流而上者,才能走出时代的漩涡,在影片中,这个人,不是李白,而是高适。老实说,这部影片令我很感动,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李白与高适的人生重叠,也看到了他们人生轨迹的分离。两人相逢于青年,都有扬名立万,建功立言之心。但当时的唐朝门阀林立,要博取功名,对于两个白衣而言又谈何容易。屡屡碰壁,李白选择了消极避世,无论是获得功名之前沉醉于扬州的纸醉金迷,还是成名起伏后的寻仙求道。他看透了这个看似盛世唐朝的规则,他想要达到心中的抱负,理想,是不可能的,人是不可能对抗时代的,所以李白一生流离颠簸。确实,影片中将两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痛苦与等待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相较于李白,高适是最不起眼的那一种人,他努力,勤奋,上进,但是却终究也还是无法实现心中抱负,郁郁寡欢。但高适与李白不同的是,在逆境中,他会等。影片中,在大唐盛世之下,高适屡屡碰壁后想到的是回家乡继续学习,继续丰富自己,他可以等,即使等到青丝变白发,他还是会孜孜不倦的学习,然后不断的去寻找机会,参军,做幕僚。直到旦夕惊变,安史之乱的历史帷幕逐渐展开的时候,高适抓住机会成为了节度使,朝中重臣,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李白与高适,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两个不一样的结局。相互对比之下,令人唏嘘不已。并不是说谁的结局更好,谁的结局更差,因为结果都是相对的。我相信在最后李白得到大赦免于流放而仰天长啸时,是他自己觉得最好的结局。但是两人这样的结局相对于青年时自己的理想时,我相信高适的结局是会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因为高适的一生以及高适的结局令人感到温暖。他的经历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鼓励和勇气,让我们看到在逆境中,我们不放弃,坚持下去不停的去成长,去学习,去寻找突破的机会,是能够达成自己曾经的理想与抱负的。这会鼓励处于无奈,困境甚至是在时代洪流之中苦苦挣扎的我们不断的坚持与等待。因为高适是一个普通人,他能走出逆境,逆流而上,同样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即使不能,我们在等待与学习中也会不断的发现新的机遇与上天的馈赠。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曾经我一度以为年少轻狂,总以为天下事无可无为,但岁月蹉跎终会感天下人力有尽头。这是不仅是李白的困境,也是不断经历,不断成长,不断认识自己与社会的我们的困境。其实这也是一种消极的认命,认为人力终究有限,到一定的程度后,受制于环境,受制于条件,我们往往难以突破自己的瓶颈与局限。但高适告诉我,遇到这样的困境,锲而不舍,虽老骥伏枥,仍可功在千里。高适这个答案般经历确实振奋人心。所以对于人生而言,李白是困境,而高适才是答案。

相关文章

  • 闲话李白、高适

    安史之乱时,李白因为曾在永王李璘幕下任职,进了唐肃宗的大狱。在狱中,他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中丞即高适,...

  • 电影里的人生

    虽然我们不生活在唐朝,可谁人不是李白和高适?带孩子看的最近的一部电影就是“长安三万里”啦,李白和高适一个是不认命的...

  • 【摩西脑图】一图解读高适为何在仕途完超李白、杜甫?

    744年,李白和杜甫两度会面,相约出游,第二次出游时,去商丘拜访高适。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高适40岁。 ...

  •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4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 4.边塞诗人(下篇)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

  • 李白、杜甫和高适的真实关系

    李白最后一次怅然若失地离开了长安,继续开启了他云游四方的旅程。古代旅游是很烧钱的,即便唐玄宗给了李白一大笔钱,但也...

  • 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把高适、李白、杜甫的历程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人生的逆袭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 公元757年,高适发达了。 他做...

  • 《李白、杜甫、高适三友传》

    一号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 李白杜甫高适为何绝交?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

  • 天下哥们,不过李白与高适

    谈李白的朋友,当然绕不开高适。 虽然这不是一个让人温暖的话题,但我觉得了解他们二人的友情,才有可能更接近俗世友情的...

  • 唐诗练习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王维《竹里馆》 高适《别董大》 王维《山居秋暝》 李白《赠汪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白的困境,高适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l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