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我的成绩不好,对于陶渊明,只记得两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则,他是“我国田园派诗人”
这两点看似简单,其实当时并未理解。
那时自己正年轻,对于未来总是充满幻想的,好像一旦投身社会,必然纵横驰骋,随心所欲。哪里能体悟到陶渊明的那份“悠然”呢?
陶渊明能够在山水田园间领会那份人生真意,也是经过了曲折的生命路程,最终豁然开朗的。
陶渊明,晚年更名陶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因为住所边上有五棵柳树,故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出身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名臣陶侃。
陶侃平定叛乱,军功显著,官至大将军。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可惜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父亲早亡,家道逐渐衰落。
无奈之下,母亲带着他,寄宿在了外祖父孟嘉家中。
孟嘉出身士族,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很有才学。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陶渊明自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博览群书,精通儒学,也很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经抱着“猛志逸四海”的思想雄心勃勃迈进政坛。
29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一个位置不高,事务繁忙的职位。
结果,不久他就辞官不做了。
《宋书》中说他因为“不堪吏职”。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许是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人首先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当时的东晋,社会动荡,官场混乱不堪。
想在乱世中一展抱负,除了信念坚定以外,更得有超高的“政治智商”,才可能在一场场的政治争斗中胜出。
很显然,陶渊明不具备这个才能。他个性清高,不擅官场应对。
况且光是“吏职”的琐事就已经缠绕得他喘不过气来了。
他的辞职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来,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又先后几次出来做官,均未能长久,便辞官而去。
陶渊明归隐图•局部405年,在做了81天的彭泽县令以后,陶渊明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这句话,是清高,是志节,也是他无法融入官场的愤懑与无奈。
自此,陶渊明彻底远离官场,走进了他心目中的田园。
关于辞职还乡的缘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意思是说,他天性自然,不是个人的矫情。饥寒虽然痛苦,违背内心就是双重的痛苦。以前做官,是为了吃饭,而绑架奴役了自己。
回归田园,陶渊明并没有不得志的幽怨。
他不像李白,虽然口里说着“明朝散发弄扁舟”,可是还想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陶渊明,是彻底的自然随性。
身居村庄,他这样描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炊烟、犬吠、鸡鸣,一幅恬淡的山村景象。这些在他心中,是那么宁静而美好。
与朋友相聚,他写到:
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你看,一边喝着酒,一边顺手摘下院子里的菜做为下酒菜。
一幅多么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场景。
田间耕耘是辛劳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清早就去除草,到月亮都出来了才背着锄头回家。
可是他却心安理得:“但使愿无违”。
连家中变故,不得已出门乞讨,他也能写下:“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向人开口求助时,那副难以启齿的样子,真是跃然纸上。
但是主人对他很热情,不仅解囊相助,还备了酒菜留他吃饭。
诗的结尾,他写到:“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对于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感谢的,只有等到来生再报答了。
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人性温暖。
此时,再读陶渊明的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的高远静谧,人的悠闲自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陶渊明的文字是直白率真的,仿佛随口而语,信手拈来,那种真切呼之欲出。
从最真实浅近中,却可以感受到深刻的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终究要回归天地宇宙,回归自然,与春风夏雨,花草树木一起,感受生命的演变与轮回。
陶渊明的“真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反而作为归隐田园的榜样,他的这种自然心态,渗透在了历代文人的血液中。
一千多年以来,无论是诗词,书画,还是生活处世,这种在自然中释放自我的心境,大都或深或浅地显露出来。
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本陶潜诗集,解了内心多少阴郁。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连傲狂若李白,都曾经说过:
“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盼望到彭泽去见陶渊明,与他共饮言欢。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千百年来,从未消失。
无数的人跨越时间、空间,随口吟诵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渔乐图•吴伟•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