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国民党第七集团军司令黄百韬在淮海战役全军被歼后阵亡。传说有两种死因。一是被流弹击中而亡,二是不堪面对失败,自杀效忠蒋介石。
以我的粗浅认知,更倾向于第一个说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12146/3e40f37bb9e4bbba.jpeg)
黄百韬出生于1900年,祖籍广东,生在天津。虽然年龄不大,但入伍颇早。16岁就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后来又因时局变化,投靠张宗昌。1928年以一营之力,与北伐军对垒。虽失败,却得蒋介石欣赏与青睐。抗战开始后,先被何应钦重视,后受顾祝同赏识,1941年始由第三战区参谋长转任暂编杂牌25军军长。
黄百韬既非黄埔出身,又不是浙东人士,抗战期间一直身居幕后,之所以在此时勇挑重担,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表现,或者叫能力。
黄百韬担任第三战区参谋长以后,一方面整饬军纪,严惩贪污腐化,在第三战区,甚至整个国军内部产生了不小振动。更为抢眼的是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大力策划了“皖南事变”,为顾祝同乃至蒋介石拔掉了淮河流域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黄百韬出任25军军长以后,也没有辜负长官对他的栽培与希冀,不长时间内,就将这个抗战中被打的七零八落的,由川军、粤军、西北军拼凑起来的杂牌中的杂牌部队,在没有德械、美械装备,仅有收缴的日式武器的情况下,硬生生训练成了一支粟裕和刘伯承都头疼的国军第一悍军。
无背景,没关系的黄百韬,靠什么发展到如此强悍?可以在苏北挤走华野,在孟良崮拼死救援张灵甫,甚至在豫东战役为李弥解围后,还可以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重创华野?无他,依仗的是他的无私、勇敢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品性!
搜索数日,始终未见黄百韬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虽然自己明白个中缘由,但终觉是一憾事:假如顾祝同早点将黄百韬外放,即使担任个师长,也许抗战英雄谱上,就会多出另一个汤恩伯、王耀武、刘堪,哪怕是张自忠、张灵甫式的人物,最起码会名留青史。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1948年11月6日,黄百韬率领7万多人据守淮河北岸的碾庄时,就已注定了他人生悲情的结局。他即不愿丢失生死与共的兄弟独自逃亡徐州,更不愿看见“兄弟阋于墙”的同族自戗,在坚守15天后,确信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化妆逃遁。
我之所以相信黄百韬的第一种死法,是觉得此时此刻的黄百韬应该是身处危局,本希望别人如他一年前舍身救助张灵甫一样拼尽全力,扭转战局,哪怕换得第七集团军全身而退。但现实无情的打了黄百韬的脸,坚持旬月,却无一人真心救援。除了心灰意冷,他不会效仿张灵甫与刘堪。更没有必要为了报答委员长的赏识而尽忠。如果想瓦碎,战场上有的是机会,大可不必逃出去再自我了断。
但是黄百韬眼见败局一定,挥笔在蒋介石发放的第17张总统府特别通行证背面写下“黄百韬已尽忠报国”;突出重围后,满含热泪的质问了自己三个无法实现的问题。
写至此,我感觉自己思绪混乱。我已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完黄百韬事迹后的感触。不仅仅是沉痛。一个自我约束严格,带兵身先士卒,作战英勇顽强的军人,最后却落了如此下场,实在是时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2021年3月17日于慕雪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