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作者: 大扩集团 | 来源:发表于2017-11-30 10:01 被阅读8次

    武昌回京,买火车票买到一张上铺票一张下铺票。

    还没有去往火车站,儿子就已经开始和我商量:“我要睡上铺哦!”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犯着嘀咕——那么高,真不放心啊,万一摔下来……

    一上火车,儿子就嚷嚷着:“ 我要上上铺去,我要上上铺去!”

    在娃爸的看护下,儿子自己很利落地爬到了上铺,然后贴着墙壁坐好。

    对铺的阿姨看着他:“ 呀,你上这么高?自己上来的?”

    儿子很自豪地回答:“ 嗯!是呀,我自己上来的!”

    阿姨夸儿子真勇敢,小家伙乐坏了。

    我心里依然有忐忑,但是看到娃爸在看护着,还是管住了自己的嘴。

    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从上铺下来了。

    我问:“你为什么下来了?”

    “ 我点害怕,不敢在上面睡,怕从护栏那里掉下来。” 他很从容地回答。

    “哦,正常。放给我我也会害怕的,你再长大点,就可以一个人在上铺睡了。” 我说道。

    儿子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后来,他又去了几次上铺,都是呆了一会儿就下来。

    “上铺事件” 算是完美收场。在心里佩服儿子对分寸的把握——既能去尝试新事物,又能有安全的意识。

    我便也尤其庆幸自己管住了嘴巴,没有扰乱孩子的判断,而是允许他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进行了体验。

    按照我以往的惯性反应,一定是会说:“不可以,上铺太危险了,摔下来就摔坏了!” “你看看那护栏,那么宽,你会从面掉下来的……”

    我是一个动作技能不怎么好的人,到目前为止不会开车,也没有要学开车的欲望。

    虽然我对自己这一点倒是蛮接纳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可以把自己内心不擅长的、局限的、恐惧的传递给儿子,去以此剥夺他对人生的丰富体验。

    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恐惧,进而尽可能避免为儿子带来不利影响,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儿子三岁半的时候,我陪他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几个小男孩很喜欢攀爬软梯,攀爬到顶后,再顺着滑梯滑下来。

    我仰头看那软梯的时候,儿子已经爬到好高了,我心里很紧张,想象着这要一下子踩空了,摔下来可怎么办?于是,我让儿子不要爬了,他不肯听。

    于是我吓唬他说:“你要摔下来,就会摔成肉饼的。”

    儿子听了不爬了,我却开始后悔自己放大了恐惧。其实,我是完全可以站在儿子身后保护他的,就是因为我刚才太紧张了,所以没有看到自己能做的,只是想到去剥夺他想做的,来个简单处理。

    于是,我对儿子说:“没关系,妈妈保护你就可以了,你来爬吧!”

    “不,我怕摔成肉饼!”儿子说道。

    “没关系,不会的。妈妈会保护你的。” 我继续动员。

    “不,我怕摔成肉饼!”儿子坚决不再爬。

    我后悔极了,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和勇气都给压制了。

    动员不成功,我只好另想办法,我鼓足勇气,站在儿子身后,试图带着他往上爬。虽然儿子在我的陪伴下,也爬了,但是,战战兢兢的样子,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放松和享受,再后来是怎么劝也不肯上去了……

    这件事情,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想起来都挺后悔。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成年人的禁令特别容易对儿童的行动产生一种约束力。但是,在激起儿童的反应时,成年人的命令,却并没有强烈的作用。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住在外婆家,她很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水龙头,但是,正当她要这么做的时候,却又把手缩了回来。

    外祖母鼓励她说:“你可以去打开。” 但是,小女孩却说:“ 不,保姆说了,小孩子不可以打开水龙头。”

    外婆鼓励小女孩说在自己家里,是可以打开的。小女孩听了很开心,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是,她伸出去的小手依然在即将碰触到水龙头的那一瞬间缩了回来。

    由此可见,保姆的禁令对小女孩的行为有多大的约束力,远远大过外婆想要激励小女孩的效果。

    而从我儿子爬软梯一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摔成肉饼” 的禁令,作用远远大于我后面对儿子的鼓励。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的出发点,常常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夸大恐吓的方式,却常常代表父母焦虑心态下的一种简单处理。

    记得很多年前看《海底总动员》,小丑鱼尼莫的爸爸因为妻子和其他的孩子都被鲨鱼吃掉而大受刺激,于是变得谨小慎微,行事缩手缩脚,对尼莫便严加管束,要求儿子每天从珊瑚礁出来,都要伸出头,缩回去,来来回回好多次,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是安全的。

    但,这除了让儿子尼莫常常与父亲发生争执外,也使得它进一步想摆脱父亲的束缚。

    于是有一天,在父亲不信任眼神中,游向了停在海上的游轮底部。正当尼莫回返时,却被潜水员捉住了。并将它带到了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

    为了救回心爱的孩子,尼莫的父亲也就只有豁出去了,踏上寻找自己儿子的漫漫征程,而尼莫也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冒险……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现在依偎在我们怀中的小宝贝,也终将有一天,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要去经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功课,他的人生之广阔,又岂能是我们的怀抱所足以庇护的呢?

    最终能让孩子拥有自己天空的,一定是他内在的力量和勇气,而内在的力量和勇气,绝非被恐吓和被束缚所能获得。

    不仅如此,孩子对安全和尺度的把握也需要来自体验,而不是父母生硬的告诫甚至剥夺。

    十九岁的阿健,经常做一些 “走边边” 的事情,比如说,在一些不良少年的诱惑下,去骗取别人的钱财,打架时,还差点把别人致残。

    面对儿子的这些行为,阿健的父母痛心疾首,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我们从小管得很严,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

    据阿健的父母说,很多男孩小时候会爬树翻墙,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做这样的事情;平时,孩子们约了一起出游,阿健的父母也从来不允许阿健去。

    可让阿健父母想不到的时,从三年前起,阿健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听父母的,还做出很多过分的事情。

    虽然造成阿健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与父母过于严厉是有关系的。

    犯错甚至受点小伤害,是孩子的特权。孩子的行为就如同一个摆坠儿,他们需要通过远远近近不断地摆动,来确定合适的范围。

    也许会碰壁,也许会受伤,但是他会知道,什么地方该收一收,什么地方可以放一放。

    父母的过度严厉,等于说将这个摆坠儿的线绳放出来的很短,表面上看,孩子绝对不会碰壁,但是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控制,孩子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有的放矢。

    而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挣脱父母的叛逆心也愈发强烈。

    但是,他们只是知道要去挣脱,却没有积累出有的放矢的经验,因此,更容易做出过激和没有尺度的事情。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对孩子,除非是这的涉及到了危害别人安全和孩子安全的事情,负责,要尽可能地允许孩子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知识道理自然很重要,但是体验更是必不可少。

    孩子只有在体验中,才知道哪里可以笔直前行,哪里需要缓冲转弯,哪里需要绕道而行,当然,也更容易明白哪里是雷区,哪里是陷阱。

    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激励儿童去行动!

    但愿作为妈妈,我能通过自身的成长,不负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om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