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漫评》转发中国军网王晓梅和刘先冬写的一篇短评《不塞耳才能广纳言》,现做摘抄分享: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自古以来,为政者只有不塞其耳,才能广纳谏言。
《吕氏春秋》记载: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酒,至酣时,桓公要求鲍叔牙为自己敬酒。叔牙奉杯而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齐桓公自然忘不了自己在莒国逃亡的情景,急避席而向其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在齐桓公的威压面前,鲍叔牙没有惜禄而不谏,没有畏威而不言,及时给其提了醒。好在当时,齐桓公能够信忠纳谏,知错即改,在史书中传为佳话。
从善如流,兼听则明;饰非拒谏,必将招损。可惜的是,齐桓公没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当他听谏纳善时,齐国国力强盛;当他闭目塞耳时,导致民苦其政、世非其行,最后身死胡宫。可见,“塞耳”与否,是国运昌盛抑或衰败的重要因素。
探究为政者的“塞耳”之因,私心当居首位。
南宋黄裳对此有独到之见:“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见执之,谓之私心;私心生,则以谏者为病,而求以胜之;胜心生,则以谏者为仇,而求以逐之。”这样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所听之事岂能入耳?
凝眸回望,历史长河中的“塞耳”憾事,无一不是因私心而起,以倒霉而终。
夏桀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筑倾宫饰瑶台,远贤臣亲小人,谏者皆杀之,就连一代谏臣关龙逄也难逃“炮烙之刑”;商纣淫逸奢侈、骄狂拒谏,即便是皇叔比干进谏,也将其剖心而死;吴王夫差兴兵伐齐,置伍子胥伐越之谏于不顾,反而令其赐死……这些昏庸之君,“塞耳”至此,致使身亡国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塞之塞犹可除,无塞之塞其甚矣。去掉为官者的无塞之塞,最好的药方就是令其知过而去私。《柳亭诗话》中提到福州太守蔡君谟,为庆贺上元节,命令居民燃灯七盏。有个名叫陈烈的人,扎了个一丈多高的大灯,在灯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位蔡太守观灯见诗以后,顿生耻心,当即上轿回衙,解除了每户燃灯七盏的强制性命令。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过而能改,人皆仰之。蔡太守见诗而不怒,错而能改,使百姓为之称道。否则,坚持耳塞“两豆”,不闻“雷霆”,以为自己认定的道理才是“王道”,这种行径必然会受到百姓的唾弃。
兼听博纳则政治昌明,闭目塞听定人心涣散。我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直以来都珍视和善待民意,要求领导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百姓心声。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各级领导干部应经常听听下属的不同意见,听听基层的牢骚话。只有立德修行,耳中常闻逆耳之言,才不会塞耳而致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形成可怕的“鸦雀无声”局面。
这篇文章,立意明显,希望能有舆论监督,希望能有言路广开,希望能改变一意孤行,希望能不会因言获罪,希望能看到民主和谐!不敢说话,肯定不是正常现象!
不过,在我看来,必须能容言容人!
先说容言!好话、坏话、刺耳的话、难听的话,都能听得进去。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是风度,是胸怀坦荡,是真正的自信!
让人把话讲完,这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是内心强大的体现。
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进诤言;容言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则听不到真言。
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容言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谄言;还要有气量,听得进甜言蜜语,也容得下直言不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尤其让老百姓说话,大胆开放舆论环境,让建言献策成为常态。
其实,容言就是容人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无论是常人、能人,还是有功过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功过有区别,彼此的人格却是平等的。
平等待之,礼貌待之,以诚待之,这是为人的准则。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
无论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有功还是有过,均能以诚待之,方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民主、平等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追求,也是全球共识,谁都不要认为那是标语口号,那实在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国家行为,人类趋势!
声音|不塞耳才能广纳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