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河边,摸鱼。
《彼得堡之恋》借来后,我每天晚上看半个钟头,六七天过去了,也只读到一半。最近公司里头上层出现变动,活很少。昨天中午,我买了杯咖啡,干脆回家把书拿到公司来,四点多点就看完了。读书还是得要有时间才行呀。
时间真的很重要。拿昨晚来说,我五点五十从公司出来,打算花五分钟回家,五分钟换衣服,六点十五分到苏大,七点结束跑步,七点一刻到家,拉伸十分钟,洗澡十分钟,八点之前吃完饭,再看一会书。
可是,我刚骑车进小区,就看到儿子在门口小池塘边上玩,他咚咚咚地跑过来找我。我总不好说,你走开,爸爸要去锻炼。几分钟之后,女儿也跑出来找我。两个小孩搞得我头晕眼花,回家换了衣服,钥匙又不见了,找到时,已经六点二十分。这时,我老婆又打电话来,要我去接她。最后赶到苏大操场,已经快要七点。我跑步一共也就花了四十分钟。
我这个年纪,事儿真太多了。
冈察洛夫的书,我之前只看过《奥博洛莫夫》,还模仿过几回,想要写个职场多余人,可一直没能成功。这《彼得堡之恋》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在老家吃喝不愁,不工作也能混个小康生活的年轻人亚历山大,跑到大城市彼得堡找工作。他有个叔叔在那里。亚历山大与彼得完全是两种人。亚历山大,幼稚热情冲动,习惯于不劳而获,对自己的才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说实话,这性格有点像我。彼得叔叔成熟理智冷静,不困惑不犹豫,从不思考空洞无解的人生问题,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看他在给亚历山大说话,我常常会想到我中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他姓李,大学毕业后,从销售员做起,一边在职场往上爬,一边考学历。现在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还考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
他特别忙,基本每月只能回家一次。几年前来苏州时,曾跟我见面,吃了一顿晚餐。当时,他问我在干什么,以后如何打算。
我说,困惑得很,不知道做什么才好。
他说,你要不就回家去吧,让你家人想办法弄进体制内。(这正是彼得对亚历山大说的话。)
我说,不想回家,小地方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让我恶心。
他说,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要决定留在外面,就好好干,想转行也趁早。你原来在社会上挺活套的,不行就到我这边做个楼层经理。但是先讲好,你在我手下干,我肯定不会给你留面子。
我说,你觉得这样拼命努力有意义吗?(亚历山大也这样跟彼得叔叔说。)
他说,你就是这几年不得志,书又看得太多。你要真想读书,怎么不去考个研究生。
我说,我要学历没用,我要的是把这些事想通。
他说,你想通了吗?
我说,没有,关于意义、价值的问题永远也想不通。
他说,这不就得了,想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干事情。
我说,你不想,难道就不存在了吗?你现在干得欢,早晚都得想。
他说,那就以后想。
他来找我,我本是想和他聊聊过去的事情。以当时我对友谊的理解,是他走累了,来我这里歇歇;是我不知道该往哪走,和他诉诉苦,最差也能喝喝酒,说说原来喜欢的女孩,讨厌的同学,喝醉拉倒。可是没有。
读完《彼得堡之恋》,这次吃晚饭时的情景就一直在我脑子里面打转。我记得亚历山大刚到彼得堡,叔叔有一段心理活动,怕这个侄子成为他的负担。后来,亚历山大要拥抱叔叔,叔叔躲开了,还要在控制自己的感情。我看到这里时,骂了句傻逼,还想作者肯定要批判这种只知逐利的生活态度。可没想到,全书到结束,也没看到所谓对理想主义的歌颂,也没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结局看——结局是亚历山大接了彼得叔叔的路往下走——作者似乎还挺赞成奋斗的态度。
《高老头》最后,拉斯蒂涅向巴黎挥拳,要跟社会较量一下。如此看来,《彼得堡之恋》倒像是一个年轻人如何较量的过程。
想到那天晚上,我和朋友的谈话不欢而散。他在职场高歌猛进,而我到现在还感到困惑。
我已经三十过半了呀,真叫人头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