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我们一心多用,却忘记了活在此刻

我们一心多用,却忘记了活在此刻

作者: 秦宇楼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21:51 被阅读149次

    1.

    今天还是谈熊逸,他解读庄子《逍遥游》,提出一个很诱人的问题,生而为人,怎样才能逍遥自在?

    逍遥是庄子的概念,用我们现代人的语境,就是如何才能有幸福感。

    这可是我们人生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努力挣钱,不管你是志当存高远,还是就为了要那么点小确幸,大概不外乎就是让自己生活的好点,让自己亲人生活的好点。既然要逍遥自在,按正常理解,最鲜明的标志肯定是用我们渴望拥有的资源支撑起来的。

    熊逸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想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逍遥的资本也就越大,所以中产阶级比穷人逍遥,千万富翁比中产阶级逍遥,亿万富翁比千万富翁逍遥,独裁者比每个人都逍遥。滚滚红尘中,谁不是这样地竭尽全力在争夺着这种社会的排序。

    但庄子不是这么看的,他告诉大家,这条路走不通,逍遥不应该向外求,而要向内求,人的身体很容易受到物理条件的羁绊,但心灵不会。

    听起来就是一碗鸡汤,但庄子的道理很逻辑自洽。小的确实不如大的,大的不如更大的。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小的、大的、还是更大的,一概有所依恃,也就是有“待”。更高的一层境界就不以大小来区分了,而是以“有待”和“无待”来区别,终极的境界不是“最大”,而是“无待”。

    所谓“有待”,就是必须依靠外部条件才能达到,小的依靠的外部条件少,大的依靠的外部条件多。网友Ethan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有待”,他借用了《物演通论》的观点,大的是复杂系统,小的是简单系统,系统越复杂,所依靠的外部资源就越多,自身也就越脆弱。

    这个好理解,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没有接入大电网,村里用两台柴油机发电,一台当值,一台备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伴着村里最后一盏灯熄灭,也是电机房值班的大爷灭掉柴油机下班的时候。而遇上村子里有红白事宴,那就是别样情景了,那个备份发电机离开冷板凳,兄弟俩一齐轰鸣,为了保证村子里的通宵达旦,配合着村民的情绪共同进入了亢奋状态。

    工作后,我们单位有一个电力科,就是负责市里电网与电厂供电平衡工作的。为了鼓励企业在晚上多用电,还推出了夜间峰谷优惠电价。

    这样电厂不是无形中增大了成本?可是,这也是电厂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晚上发出的电如果没有人用就会被白白的浪费掉。

    大家肯定会想,既然晚上没有人用电,就如我们村子里那样,把发电机停下来不就行了。但大家如果理解了电厂系统的复杂性,就不会轻巧地说出这样的话了,现代化发电厂整个运行系统有七八千个阀门,有几万个监控点,要想在保证所有设备都不损坏的情况下,给他完全关闭,再完全打开,单纯完成这个动作可能就需要十几个小时,电厂的系统设置向极致化发展,各个环节依恃度特别高,这可不是你哪个人随心所欲发出一个指令就能随便改变它的,这也是老子的“待”的状态。

    2.

    庄子哲学有点抽象,让我们回到西方世界,从那里的思辨和实证精神里去寻找这个幸福的美感。

    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很深刻地思考了物质与幸福的相关性,他甚至认为,人类进步只是物欲横流,和幸福感没有任何相关度。

    赫拉利认为,人类从采摘社会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迅速繁衍,种族规模空前扩大。就是因为农业革命带来的食品的大幅保障,但衣食无忧就意味着幸福吗?

    人类文明催生了阶级,剩余价值促进了社会分工。站在食物链高端的统治者看起来是趾高气扬,好像是逍遥地享受着人类进步的成果。但大部分底层民众为了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田间劳作,他们不仅失去了采摘社会更多的闲暇,也承受着因为长期辛勤劳作带来的许多职业病,而且在战争来临时,失去了更多选择性,因为受田地这种不可移动资产的束缚,面对战争只能以命相拼,他们已经没有了惹不起躲起来的自由。因为剩余价值,人类又想象出了未来的概念,有了未来,就有了不确定性,有了不确定性,就有了焦虑与恐惧,怎么看来,赫拉利也没有找出农业社会的农民会比原始社会的“猴子”更逍遥的证据。

    3.

    从这个角度出发,重新理解《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让他们从此懂得了羞耻,看起来,这是一个西方的神化故事,但这更可能是先哲们告诉我们如何智慧地生活的一种叙事方式。

    亚当和夏娃代表着人类,羞耻代表着人类文明,上帝诅咒代表着人类的宿命。当人类摆脱了愚昧,进入了一个更进步的社会后,不是更逍遥地享受生活了,而是走上了终身无止境的劳苦之路,欲望是我们的“原罪”,当我们放不下原罪的时候,我们就得一生为其买单。

    人类文明就是人类幸福感的不归路,圣经早对现代社会先知先觉进行了阐释。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科技成果日新月益,理论前沿不断推陈出新。但我们幸福了吗?

    我们只是置身于魔鬼撒旦给我们设计的陷阱,诱惑着我们不断喧嚣与浮躁。整天忙着应酬,忙着工作,忙着我们那些看起来永远无止境的身不由己,我们失去了停下来的意识,也丧失了安静享受生活的能力。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初心,追求是为了满足,还是就为了满足于这种不断的追求。

    4.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无待”是让我们真正回归到内在的宁静之中。不管如何,传统文化的精妙高深不容置疑,但听起来总是让人感到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庄子只给我们策略,并没有给我们方法论,他的寓言也仅仅让我有了寓意中的触类旁通。

    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小白,我不要策略,我只想要算法,那么我们就跨界读经典,回到美国正念减压的创始人乔·卡巴金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让西方逻辑再一次与我们儒家文化水乳交融。

    正念,是佛教禅修的核心概念,也叫觉照,意为深入地观察,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集中注意力,即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关注当下。

    正念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专注、接纳、信任和耐心,是体验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这种简单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复杂和功利时代的稀缺品。

    佛家有言,“下刻即空,此刻即是”。正念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智慧,当我们完全沉浸安定与当下,对一切无欲求,不执着,不拒绝时,宁静、智慧和洞见就会翩然而来。

    美国网球教练摩西.加尔韦写过一篇《身心合一的神奇力量》,他发现,运动员在比赛是最好的状态是打赢内在比赛的状态,也就是放松而专注,尽可能活在当下的状态。

    当你抛开你的意识,不去感受自己的得失成败,而让身体与自己的潜意识直接相遇,并且合二为一,你就能进入到比赛的巅峰境界。很多名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譬如林书豪,他在尼克斯球队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说,我是在为上帝打球。

    5.

    冥想是正念修行的一个入口。这种修习能使我们开启心智,解放心灵,帮助我们直面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没事儿就发呆,不算冥想,以冥想或者正念消除负面情绪,这不是正念。只有不带情绪的观察,不带评判的看见,专注于当下那个不管是好的、坏的、中性的我,并与之和平相处这才是正念。

    冥想确实需要驻足停顿,但这种停顿不意味着消极,而是坦然地面对我们的担忧,面对我们的信心不足和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把这些都作为生命的质感,当作自我存在的最佳证明来看,不断研究它,体验它,留住它,记住它。

    不过,接纳痛苦,无论如何都是巨大挑战!接纳痛苦需要巨大的努力。

    首先需要持续精进。我们都不是圣人,一下子让自己能从感性的烦恼进入神性体验,对谁都是差强其难。只有持续的体验,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安安静静的观察自己,绝对的安静。就当是在休息,当然这是一种正念的休息,久而久之,就会对各种生活细节产生敏感的察觉力。

    其次最好体验死亡冥想。想象死亡,你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明天就死去,那些刻意而为之重要的事,原来根本不是事。这种不断面对死亡的恐惧,反而会产生一种向死而生的感觉。

    最后让我们与过去的所有大师共鸣。去读一些哲理书籍,当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通过作者的心灵感悟,去体验他不一样的人生洞察,你能从历史中洞察到的痛苦越深,就越不会在乎自己浅层的痛苦。

    6.

    是否明白了庄子的逍遥。这种境界只是佛禅的正念。

    正念冥想,是一种无为的修行,强调的是无用之用。在这个忙碌的信息时代,我们一心多用,不停奔跑,却忘记了如何停下脚步,忘记了我们其实活在此刻。

    读一则李开复《向死而生》里给我们推荐的的小故事,最后让我们冥想人生的意义。

    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李开复说,他在整理太太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一家名牌店买的。

    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标签还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李开复也没有接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接着说:

    “再也不要把好的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一心多用,却忘记了活在此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u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