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隋唐交替时代,一个三流画师画了一幅画,内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席坐在草地上天空和煦。场面很是唯美。
很显然这是他画的最好的一幅画,但兵荒马乱的时代,是没人愿意把口袋的钱砸在画作上的,他们的钱只能填在肚子里还不一定填满。
事实上画师生在一个家底颇为厚实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而他也是读过几年私塾。看起来他们的家庭很完美。
但战争 硝烟毁掉了这一切父母被贼兵刺死于马下,家产被官兵掠走。
他什么也没有了,凭着几年所学去教书?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谁有闲钱去让孩子读书识字,即使有钱也没有学武来的实在。
这“和平年代学文,战争年代学武。”说的一点也不差。没有办法只能做一个画师,说是为画师还不如说是个仿师,他很少自己画画,更多的是画名画的赝品。以便于自己能不至于饿死。
他自己画的最好的画还是他作画师的第一次画,但并没有卖出去。扔掉太可惜。于是自己留着。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是,逃荒,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这一天他又在逃荒,收拾的行李并不多几支画笔还有那幅没有了扔掉的画。
都说南方稻谷多,鱼肥。他想去南方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因为南方人富足懂的审美。
这一天他在逃荒的路上,又饿又渴。当然逃荒的人群不少他这样的人。全凭着活下去的欲望行走着,如一个行尸走肉。
而他不一样,他还有吃的但在人群中拿出来是不智的选择。因为饥饿的人们不管吃的是谁的,都得抢,只想润一润饥饿的肠胃。
终于到了傍晚他找到了一个没人的树林,生一堆火拿出那仅剩的馒头掰了一半,准备垫垫肚子。就当他准备把剩下的馒头搁回去时,旁边的画摊开了里面的人说话了,画师吓了一跳,慢慢爬到画前,他明显看到了画里的美女再说话。
画中人说:我被你日夜背在身上,天长日久有了一丝灵性。画师不敢相信,但事实就在眼前,于是画师和他聊了聊,聊了什么不知道了,因为说的太多了。
画师以前拼命逃荒,躲避饥饿。就没有开口和人说话,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还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但是生活逼的他丧失了讲话的功能,画中人的对话激起了他说话的欲望,这么多年来的苦涩他全部倾斜出来。
此后每每画师觉得坚持不住时画中人就会和他对话,画中人似乎懂画师的心,每次的谈话都能激励画师。
因为她就是画师画出来的,倾注了画师的热血和理想。所以她是最懂他的。
后来画师到了南方结庐,为人作画,也是小有资产,于是就盖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他把画挂在卧室,有什么大事也给画中人商量。
俨然画中人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战争之火烧到了南方,这一次他没来得及逃亡,房子被烧了,跟着烧掉的是年轻时那幅倾注了他理想的那幅画。
而他自己伤心欲绝,于是拒绝交出财产被杀害。
故事终了,画师还是没有逃过战争的摧残,最后的他一无所有,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留下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