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生锦城,锦城是吾乡。
心愿故乡好,竟日不能忘。
他们来到中国,来到成都
Divyarajsinh今年十八岁,来自印度艾哈迈达巴德,我们都叫他DK。今年一月十八日,他站在成都一所中学的讲台上,为台下的孩子们介绍神奇的“India”。
“Do you guys know the Hornbill festival in India? A feature of the festival is the chilly eating competition where participants (both tourists and locals) gorge on chilies that are enough to drive one up a wall...”
在他用英语介绍完毕之后,我给孩子们翻译刚刚的内容,并且重点讲解了“festival”等单词。原汁原味的文化故事和及时的中文讲解,是这几天上课的基本元素。
图:DK为孩子们演示印度瑜伽课间休息之后,来自延世大学的朴志元走上了讲台。面对这个温柔漂亮的韩国姐姐,孩子们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志元准备的情景模拟以点餐为主题,涵盖了“请问有空位吗?”“可以给我菜单吗?”等多组对话。在讲解和跟读练习后,她邀请孩子们上台来表演对话。
图:志元上课的场景小邹和小鲜这对搭档一直很积极,他们一胖一瘦,一高一矮,读单词却出奇一致地发音不对。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完成了对话,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
一天的正课结束之后,我们开始排练闭幕式上要表演的节目。志元和孩子们一起练习韩舞《咋了爸爸》;而DK和孩子们站在讲台上,沉浸于在线播放的伴奏音乐中,一起高歌“神曲”《Faded》。
这就是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五日中一天的日常。我作为中国志愿者,服务于一个面向小学生的英语冬令营。同行的除了另外五个本地志愿者和两个组织方成员,还有十个外国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捷克,韩国,俄罗斯,印度,埃及和越南。
从在网站上接收到活动项目的信息,到上传报名申请,再到跨国的网上面试,他们得以来到成都。冬令营的课堂上,他们与孩子们见面,用英语向他们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风俗,进行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
图:孩子们回顾上课内容时画的小报于成都,以互联网作为桥梁,来华志愿者搭建起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之路。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参加冬令营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会铭记一生的经历——我一直记得他们上课时的笑脸,记得与外国志愿者排练节目时的欢声笑语,还有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改变的一生。
与这次冬令营类似的外国交流项目,近几年来也一直在成都发展着。
时时与世界相通的教学模式
在介绍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和韩国综艺节目“新西游记”后,志元用教室里的电脑打开“bilibili”,找出了去成都找熊猫的一期节目放给孩子们看。在介绍韩国美食时,她还给找到了吃播芝士年糕、火鸡面等的视频。而DK也找到了讲述印度奇闻轶事的视频——开头提到过的辣椒节,文凭狂人,雕塑人……名胜古迹的图片随讲随查,生动形象地展示印度文化。
有一天晚上没有课,我们在教室里和DK讨论中国文化。讲到龙的时候,我们用电脑搜索出了部位分明的高清大图,给他讲述龙的“九不像”;讲到长城,紫禁城,都江堰,我们也找出了气势磅礴的航拍作品。他看了之后连呼:“Amazing!”
我曾和两个外国志愿者开玩笑,说幸好教室里有电脑,有大屏幕,还有网。他们说:“Yeah!”
但我记得,在小学时,教室里还没有接通网络,甚至连投影仪和屏幕都是后面才装上的。那时候的小学生也不像如今的孩子,如小邹和小鲜,课间都可以围在电脑旁放歌曲、打游戏。
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教室的网络硬件设施也渐渐完善。我高中的教室配备了电脑和触摸屏。遇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在线搜索,讲授课程的效率也因此提高了不少。老师甚至可以直接在上面板书讲题——板书的内容还能够一直保存,方便同学们下课后查看。
互联网浪潮下的西部重镇
在1月24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城市排名中,成都跻身前四,成为新一线城市互联网黑马。
很难确切的说互联网给成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因为成都的一切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我成长的途中,在我的“十年寒窗”的岁月里,从教室设施到外国大学生的来蓉,有一条清晰的变化轨迹。
除了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课堂外,与互联网有关的一些学习产品也在默默改变着教育的轨迹。如成都一家科技公司旗下的APP、耳熟能详的背单词神器“百词斩”,在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课,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网络产物。这使得教育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有了平衡资源的契机。初中时,身在成都的我上到了北京老师的数学网课;高中时,还学习过过英语和文综。如今,不少学习类APP都配套有相应的网课,可谓是随时随地学习的一大利器。
网课的作用远不止于成都本地的孩子,成都作为绰绰有余的教育资源输出地,也改变了更多孩子的命运。前不久,成都七中与大凉山几所中学的直播网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第一届直播班,就出了几个考上北师大、浙大等名校的学生。除了七中,成都许多著名高中也都设有“网班”。看得见的屏幕,看不见的网络,给予了欠发达地区学生难得的优质教育,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图:直播班上课场景(图源“剥洋葱people”公众号)教育的发展改良,是在互联网浪潮下成都巨大变革的一个小小缩影。成都,从两千年前文翁办学教化蜀地,到如今与时代接轨、与世界相通的教育模式,一直前进在教育之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至今仍然存在。我的母校,成都四中(成都石室中学)袭承文翁石室原址、原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仍然在蓬勃发展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