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孩子没问题”

“这孩子没问题”

作者: 大寶天天践 | 来源:发表于2024-02-06 21:24 被阅读0次

    吉莉恩·林恩(Gillian Lynne)曾被认为是个问题儿童。她在学校的表现奇差,连乖乖坐着都做不到,更不用说集中注意力了。她实在太活跃、太爱动了,大家都说她“尖屁股,坐不住”。

    彼时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多动症这个词甚至都还没有出现。林恩的妈妈担心孩子有毛病,就带她去看了医生。

    那次问诊改变了林恩的一生。

    真正重要的是那位医生没做的事。他没有给林恩贴上“不对劲”的标签,没有让她安静下来,也没有不假思索地给她开药方。

    相反,他决定追随直觉:他打开收音机,然后请林恩的妈妈跟自己一起离开房间。

    大人们前脚刚走,林恩就动了起来。随着乐声扬起,她忍不住跳起舞来,整个房间都成了她的舞台,她甚至跃上了医生的桌子。“我没注意到的是,”林恩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他的房门是那种漂亮的老式玻璃门,带蚀刻花纹的那种,医生和我母亲就在门那边看着我。”

    看着林恩跳舞的样子,医生微笑着转向她妈妈。

    “这孩子没问题。”他说,“她是个天生的舞者——您必须马上带她去上舞蹈课。”

    (咱们能先在这儿暂停一秒钟吗?这医生也太厉害了吧!)

    那个处方——带她去上舞蹈课——改变了林恩的人生。到了舞蹈学校,林恩发现那儿的人全都跟她一样——“我们得动起来才能思考。”她这样说。

    翩然起舞的一生从此开启。林恩加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还为《猫》(Cats)和《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编舞——这两部都是百老汇历史上最常盛不衰的音乐剧。回顾在医生诊室里的那一刻,林恩说:“说真的,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应该说我的整个人生,都要归功于他。”

    绝大多数学校对待学生的方式,就像航空公司对待经济舱的乘客一样——一模一样的小包零食被分派到每一个狭窄的座位上。尽管孩子们的感知力与好奇心各不相同,但每个人得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计算公式。

    效率高吗?确实高。效果好吗?不好。

    在童年时期,孩子们会受到发自内心的好奇心的驱使。他们用充满惊奇和敬畏的眼光打量世界,不会认为任何一件事是理所当然的。接触生活的时候,他们不会带着“我知道答案”或“我应该知道答案”的预设,而是充满了想要四处探索与吸收新知的渴望。

    他们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要是世界在旋转,那我们为什么能站着不动呢?要是地球的核心那么烫,为什么地面凉冰冰的呢?云彩为什么能飘在天上不掉下来?这些问题精彩极了,可是,在认为这种事压根不值得一问的大人们看来,它们简直烦得要命(花点时间,想想你会怎么回答)。

    “走进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像个问号,离开的时候却像个句号。”尼尔·波兹曼这样写道。学校“治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浇灭了他们探索的渴望——这种现象太常见了。学生们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答案;相反,他们必须死记硬背别人的问题和别人的答案。

    当学生们喜欢所学的东西时,做作业就一点也不像苦差事,那感觉更像是在玩。喜欢上学也能显著地提高考试成绩。英国一项面对1.2万余名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排除智商或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那些在6岁时喜欢上学的孩子,16岁时的标准考试成绩要比其他同学好得多。

    告诉孩子“参加这个”或“去做那个”是不够的,但是,如果你允许人们跟随兴趣的指引,全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就会迸发出来。

    少说“是什么”,比如“我们要做的是……”,多说“为什么”,比如“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是因为……”。给孩子们演示一下,为什么几何与分数能帮他们修好自行车;向员工们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们将要执行的这个新市场策略能帮助公司赢得丰厚利润;为你所做的事注入使命感,从而让顾客成为你的忠实拥趸。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学生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员工会富有团队精神,顾客会成为你热情洋溢的啦啦队。

    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只是需要去上“舞蹈课”。

    一旦被深深感动,他们就能撼动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孩子没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zc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