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以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完整版是这样的:
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
——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2.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如是你学会了放羊技巧,原来羊是这么放的,他学会了砍柴技能,原来柴是这样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永远保持空杯的状态。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决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换,于是你有了羊,他也有了柴。——等价交换,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4.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把他买羊的客户介绍给了你,你把你买柴的客户介绍给了他,于是你们各自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源整合很重要
5.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你们决定合作一起开个烤全羊的店,你的柴烤出来的羊很美味,他的羊纯天然的,几年后你们公司上市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漏洞之处,相信编故事者的好意,那就且用一用其好意吧。可以说五个故事是五集,看似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其实所对应的是各个方面。这正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集,如何知道这个社交是无效的呢?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三个字“陪不起”,人更应该是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哪些事情是我应该做的,我做得起的。哪些梦是我通过努力就能得到的,就如一个末流的学校想要跟名校去比质量,这就是“陪不起”的。不做自己陪不起的事情,认清自我,踏实去做,砍柴的就老老实实去砍柴吧。
第二集,人说技多不压身。学会了又怎样呢?砍柴的转行去放羊还是放羊的转行去砍柴?不是一样过着底层生活吗?我觉得即便学技术,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拓展的。如砍柴的学会烧炭技术,放羊的学会做羊毛毯技术,这样才有可能拓展自己的经营,即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如果有机会就可以马上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拓展。
第三集,等价交换与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并不是同一个理,这样的杂糅非常奇怪。而我觉得这一集所有表达就是分享,要乐于分享,才能有双赢。或者只有实行交流沟通,才能够获双赢。
第四集,其实仍旧是在走双赢的路线,是资源的互补。
第五集,讲的是合作。这个合作其实是在分享的基础上的。
而所有的内容其实就是角色不同造成的:
第一个“你”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人,没有追求的人,聊个一整天,一无所获。一般来说,即便最无聊的聊天也不会毫无所获的,只是这个人不会去总结思考吧。
第二个“你”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他专注的是技术,不管这个技术有没有用,学了来再说的那种,这样的人生应该也会有所发展的,但技术可能并不专,长远的发展很难。
第三个“你”是个小贩,有交换的思维,但只着眼于物物交换,满足于现实的拥有。
第四个“你”是个商人,懂得充分利用资源来获得双赢。
第五个“你”是个创业者或者说企业家,能从平常的事情中看到商机,并将之付诸实施,有系统的思维。
人生就是这样,前提其实都差不多,背景和机遇都差不多,思维层次和眼光视野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发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1067/8fb324f079e352d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