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友)今日,忙里偷闲地阅读了琦君的回忆性散文《髻》。
作家琦君,对我来说非常陌生,除了这篇文章,我几乎没看过她写的文章。
偶然间,在教材的案例中提到了《髻》这篇文章,于是找来(搁浅了大概半个月都没读),直到今天才正儿八经地读了。
《髻》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对于母亲发髻的变换以及母亲和姨娘之间围绕“发髻变化”的争斗。讲述了旧社会背景下,两个可怜女人的一生。这篇文章的视角选取得非常好,从女人的发型出发,写出了两个女人的身份与命运。
琦君的笔力很好,细腻且温柔,是新旧社会变更中,那代女文人的典型,写的是过往的生活,展示的是隐秘的新思想。(有机会可以找下她的文集读读。
抛开作品,我感觉琦君在幼年的生活里肯定是一个安静、细腻、敏感的女孩儿,正是她内敛的性子,给了她大量的机会观察生活,从而促使她写下了一篇篇文章。
果真如此,我一查: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出生于瓯海泽雅庙后村,1岁丧父,4岁丧母,由伯父潘鉴宗、伯母叶梦兰收养。
是否苦难的人生铸就了琦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