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总有一段时间,人特别的消沉,提不起劲,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自我觉察内耗过大,心气不足了,原因不说也罢,总归是环境的,他人的,自己的,于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大海捞针般的看书、刷视频,想要找到源头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春节,重温王阳明传习录,看到“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犹如醍醐灌顶,思维一下子从混沌变的清晰,仿佛整个人都变的轻快起来了。
“心即是理,心外无物”。
本心就是天理。本心在没有接触外界事物的情况下,处于本然的中正状态,当主观与外界发生关联的时候,便产生了意。因此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动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心发出的意,符合本心就是诚意,诚意就是正心,正心所产生的需求就符合天理;不符合本心就是私欲,就要格除。我们可以将心即理的“心”比做一尘不染的明镜,将心即理的“理”比着镜子照射外界事物所显现的像,明镜则明像,昏镜则浑像,继而下一步的重点是擦拭心中的镜子上做功夫,而非心外之物上求天理。
良知就是善知,良心就是善心。我们尽了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遵循了天理。良知即天理,善意即天理,仁义礼智不是外在的,是内在于心里。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并不是说没有,其实是说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即是它立在那里,你心不在焉或熟视无睹,它的存在对你又有何意义呢,正如王阳明所说“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知行合一,知与行密不可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知促行、以行成知——《典籍里的中国》。
《论语》说言之必可行也,《传习录》说知行合一,先贤典籍,如同源头活水,后世典籍,如同百川奔流,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涌千年,从未断流。
2023年春节:“创造性工作”,不要把工作当工作,工作即修行,修心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