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场关于“孝”的群内讨论(1)

一场关于“孝”的群内讨论(1)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6-16 08:52 被阅读0次

一场关于“孝”的群内讨论(1)

6月14日下午,学思践悟三组共学群内,由张玲老师发起了一场关于孝的话题讨论。今实录于此。

张玲:

@23 陈建军 陈老师好:明天学的这段我想请教下哈,前段时间,我和我爸干了一架,也不能算干,就是我大声冲他吼了一声,他就气的哆嗦一样。第二天我打电话他都不接,让我妈接,我妈说给你打的,他说我不认识她。晚上去我家时很晚了,我以为他不会去了。第三天中午我说我问你,你平时冲人家吼你知道别人啥体会吗?我才冲你吼了一次,你就受不了了。

我爸的脾气特别的暴躁,对孩子,对大人都是带气的说话,不会心平气和的说,虽然是好心好意,可让人难接受。

我从小被他打大的,一直打到上初中,动不动就会给你一脚。

我就想问我好说歹说别冲孩子这样,特别我侄女,侄子还好些,高兴时我说他就不说话,不高兴时我说他就一句你别管我家的事把我堵回去。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交流。

有时我就冲我侄女说,我说你爷爷在打你,骂你你就告诉你妈,或者告诉你爸,告诉我也行。

事父母,能竭其力。我挺难的,不知道力度该如何把握。

陈建军:

@13+张玲~您好。感谢您对3组师友的信任,能把心里话掏出来,本身就是践行经典的起步开始。

第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管是父母、朋友、同事,凡事首先从自身检视,吾日三省吾身。

第二,“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子夏问孝,夫子为何说“色难。”

杨慧:

@13+张玲~尊敬的张老师,我跟你一样也恨过我的父亲,我父亲也经常打骂我们,我妹妹结婚了都被他打过好几次,而我没被打过,我经常在想他也不容易,尽量在他身上找他好处,至少他把我们拉扯成人....这样就不会那么生气,也就不会跟他顶嘴了

陈建军:

《礼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40-杨慧_青岛@13+张玲~山东济南父母这一代人,与咱们这一代人从出生到成长,尤其是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极其不同的,甚至于很多人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们的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

我们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她)打我们、骂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恨我们吗?恐怕很大程度上是“恨铁不成钢”,只要我们深入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一想,去体贴一下,从自身角度找一下原因,或许

杨慧:

@23 陈建军 可能是吧,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在他们有生之年别做让自己做出留有遗憾的事

张玲:

老师说的对我怎么样,都过去了。我现在担心的是对侄女的教育。

陈建军:

俗话讲“隔辈亲”,那一个时代铸就了那一代人特殊的性格,没有那一个老人会随随便便发脾气的,由于某些原因,为什么老人打我们几下,我们能理解,可老人打孩子我们接受不了。一定程度上讲,还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更深一些。

我记得我这辈子就打过我女儿一次,是由于家里来了客人,她端水由于水热把茶杯打了。可小外孙女今年才4周岁,我就打了好几次了。事后想一想,也挺后悔的。

很多时候,我们容得下孩子把屎拉在我们身上,却容不得老人把屎拉在床上。为什么?

“至诚感通”,感恩的关键在“感”,不仅仅是感想、感召,主要是感念。要念念在心,念念在兹。

张玲:

感念,就是在念头上,在心上

陈建军:

“三年之爱”

孟繁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喜欢父母打我们,那起码我们不能再打骂孩子,也不能反过来再吼父母。因为我们通过学习经典,修行正念,知道了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那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改善家风,优化家教,终有时效。

张玲:

我是想让我爸知道被吼的感觉,不是非得要吼他。

苹:

把父母的优点放大,再放大,多想一想他们对我们的好,把他们的缺点缩小,再缩小。

孙重芬:

@13+张玲~山东济南能感受到你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爆发后,又陷入自责。

察觉了,反思,调整就是在践行孝道

陈建军: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做大司寇时,有一对父子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关在一间房里,一个月不审不问,一个月后,父子二人相拥而哭,申请撤诉,孔子放他们回家。

王阳明在江西做官时,有一对父子发生争执,吵闹不休,来找王阳明评理。王阳明没有问具体的是非曲直,而是跟他们讲了几句话,结果话没讲完,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而去,和好如初。王阳明的弟子很奇怪,问他说了什么话。王阳明说:“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

赵润苹:

@13+张玲~山东济南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从小我妈妈不给我梳头,一梳头就用梳子敲我,我就自己梳,我从小顶着歪歪歪扭的小辫子去上学。

陈建军:

有人说,打闹的家庭都是有理的人,和睦的家庭都是有错的人。很有道理。

王阳明解释说:“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

孟繁强 :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关于“孝”的群内讨论(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df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