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云培中
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工作之后,每年的国庆节放假回去收秋是固定的动作,本想放假陪孩子玩两天,但考虑到父母一天天年纪大了,或许就盼着孩子们放假回来,指望着收割一下地里的庄稼。外面的工作毕竟没有地里劳动辛苦,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了快一辈子。国庆是秋收的黄金季节,这几天也是我感恩于父母的一种赎罪方式。所以,年复一年,一定要回去收秋,假如这个时候不回老家收秋,总觉得的是一年的遗憾。
在我读小学初中那会,村里没有半点机械化,送粪、拉庄稼全靠一头牛。村里没有水地,只有山上的梁地,最适合种植莜麦、黄豆、胡麻、土豆、豌豆、大豆等耐旱的农作物。今年三道梁种莜麦、大沟沿种胡麻、南梁种土豆,明年就改茬分种大豆、豌豆、黄豆,父亲说庄稼换茬种就长的好。土地承包后,我们家五口人,大约有50多亩,到收割的时候也是一年农民最劳累的时候。每年的收割程序是除土豆现起现拉回家外,其余的庄稼先割倒、整捆、码垛,最后才一车一车的往回拉。
拉庄稼是我和我父亲的活,我帮着先套好车,父亲先在车下把四个角装上,打好基础,然后他再上车,我在下面用铁叉整捆整捆往上挑,父亲用手一捆一捆码,这是个技术活,需掌握左右平衡,要保持车的稳定性,还要控制好辕的轻重,保证牛的恰当承受力,并能够拉车时吃上力。莜麦捆子个头大份量重,一般牛车只能装六七十捆。割倒后的莜麦十捆为一码,码成人字型,留着风道,风吹日晒干着快,顺长整齐地码成一条长线。装完一码,父亲在车上,我一手拿着铁叉,一手拉着牛的缰绳小心地赶着牛车走向下一码。庄稼活是个辛苦活、细活,干得多了全凭经验,靠手感、眼力、直觉,装的快差不多了,再压一压,挤一挤,父亲生来就偏廋身轻,从车后将近一米五的高度跳下来没有任何感觉,直接就站了起来,佩服父亲那时的身体敏捷。然后,用两根绳,从前辕穿到车垛的两侧,再摆好到垛的偏中间位置,用绞椎拧紧。装好一车至少也得半个小时,这时父亲蹲下抽上一袋烟歇上三五分钟,庄稼地较松软,拉着也费劲,牛也需要缓上几分钟。父亲将车赶到地头出口处,还有一道程序,村里的地全在山梁上,往回拉都是下坡路,前辕左边上有一个前刹,为了下坡更平稳,减轻牛的承前力量,车后需要坐梢才能起到前后同时刹车减速的效果。父亲将提前绑好的一捆树梢,与事先拴到车底的一根长绳连在一起,坡缓的时候,只用前刹,坡陡处停下来,父亲让我坐在树梢上,开始下坡。三道梁的坡是全村最陡的一个坡,这个梁上有地的村民都有这么一招后刹车。这时也是最紧张,最考验驾驶技术的时刻,父亲一手拉紧缰绳,一手还要用力扳前刹,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吁吁吁……,好像能够让牛有足够的信心撑到坡底,下了坡,我从树梢上翻滚下来,回头一望,树梢拉起的黄土像一条长龙,覆盖了整道土坡,甚是壮观。
我们村大多为高山梁地,那时没有机械化的条件,基本靠牛拉,有的牛车无法到的地方,只能靠人背。后来条件有所好转,村里稍年轻一点的买上了三轮车或四轮车,开始走向半机械化,人相对轻松一点,但我们家因为供三个孩子一起上学,没有能力购买农机具车,加上后来父亲年纪大了,驾驭不了机械化,所以一直没能脱离原始的农耕方式。后来父亲感觉老牛不扛硬了,卖了牛换成了骡子,这时的父亲两鬓也露出了白发,但心劲依然未减。
想起农民,真的很不容易,春节这几天一年最清闲了,串门的一起聊的也大多离不开种地,去年三道梁的莜麦收成不错,打了五担,南梁的黄豆茬没种对,今年得改种山药,盘算着下一年的计划。年初就盼望一年的风调雨顺,春种时赶上一场雨,地湿润一点好种也好发芽。等到出苗了,顺利再下一场雨,庄稼与杂草一定是同时生根发芽,这就开始锄头道草。庄稼开花前后,祈求再下两场雨,再锄第二遍。五十亩地一垄一垄、一锄一锄过两遍才算完事。农历六七两月最需要雨,如果这个时候还不下雨,农历六月十八这一天,全村人就会组织起来,拉上羊、提上水、背上锅碗瓢盆,到牤牛山山顶的庙前领神。我只上去过一次,杀一头羊,先炒羊杂,再包纯羊肉大饺子,最后喝一碗肉稀粥,每人都有一份,每顿饭都会上香、祈祷,敬供龙王一碗,这一切只求神灵赐上几场好雨。这个过程并没有想像中神秘复杂的三步一跪、法事超度的隆重,重在每家每户参与。我想,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也是农民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一种表达方式。
七月底八月初,庄稼基本上不需要雨了,偶尔来一小股雨,也担心别有大风冰雹,如果老天心情不好,将会收成减半甚至颗粒无收。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下了一场雪,多少年未有的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庄稼地,割倒的庄稼还在地里,大雪封山堵路,无从下手,干脆放在地里,来年再收,结果风吹雨淋牲口吃,眼睁睁地损失了一大半。这时,最心疼农民了,他们此刻的心情,城里人一定无法体会他们的内心,辛苦了一年,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瞬间转化成了内心的酸痛。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只有默默承受着这样的结果,也没有因此而放弃信念,继续盼望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兆头,春耕夏锄,秋天有个好收成。农民的淳朴、善良、厚道、坚持、执着伴随着不变的黄土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想,这也是平凡的老一代农民的伟大之处。
现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国家也在大力扶贫,粮补、退耕还林补、养老保险等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障,上山祭祀求雨已成为历史,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希望走出去的农民的儿子们,乘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不忘初心,继承老一代农民的勤奋执着精神,继续关注咱们村里的地、咱们村里的事、咱们村里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