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很多伙伴在做行动计划的时候,总是会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能力不够。
我之前也是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多大能耐办多大事儿。
但是,上周在虞莹老师的《结构化复盘版权课》上,
老师带着我们玩了一个罐头游戏,却打破了我对“没资源”限制性想法。
这个游戏是这样的:
假设可乐2元钱一罐,两个空罐可以换一罐可乐,如果给你6元钱,你最多能喝几罐可乐?
正常来说,我们可以喝到五罐, 如下图所示:

但现场有一位同学的回答是:给我一个空罐子,我能喝6罐。
为什么是6罐呢?
他就说:
我用六元买了三罐,全部喝完,就有3个空罐子了。
然后两空罐再换一罐新可乐,又喝完;
再用二个空罐子换一罐新可乐;
这样就喝了五罐,最后剩下一个空瓶子。
我可以去找人借一个空罐子,换来可乐喝完;
把空罐子还给别人。
这样就喝了6罐。

你发现喝5罐的人和能喝到6罐的人,思维上有什么变化吗?
他知道自己没有,要学会向他人“借”了。
他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内部资源,还看到了外部资源。

但我们总不能老是惦记着别人的外部资源,也不是想借就能借的呀!
比如随便到马路上找个人说:“你借我个可乐罐,我等下还你。”
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我们宁可扔掉也不会借陌生人,对不对?
就算是熟人,也不可能老是答应借你呀。
那怎么持续喝到更多可乐呢?
回想一下刚才的游戏里,我们是在喝第六罐的状态,
最后只剩一个空罐子,才想起来要找人借?
这也是很多人的思路:走投无路了,才去找人“借”。
运气好能借到,更多时候,是碰一鼻子灰。
要喝到比6罐还多的可乐,怎么做才能借到更多的空罐?
方法是:在一开始,就抱着开放的心态。
找其他人合作,一起拥有更多的空罐,一起得到更多的可乐,一起喝。
这就是“开放合作的思维”。

**02 **
通过罐头游戏,我们可以发现,做事的思维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封闭思维:用自己的资源,能做多大事,努力做好。
就像罐头游戏里的第一种答案,用自己的钱和空罐,只能喝到5罐可乐。
只看到了自己有的东西,忘了还可以跟他人“借”资源,这样做事,只能努力把事情完成。
第二层次,借用思维:借用他人的资源,把能做的事情放大。
就像罐头游戏里的第二这种答案,用自己的钱和空罐,再找人借一个空罐,就可以喝到6罐,比第一种多了一罐。
已经学会跟别人“借”,但是到最后,只剩一个空罐子才想起来要“借”,这样能整合的外部资源有限,效果也会受限。
第三层次,开放共赢思维:一起做,整合资源一起把事情持续做好。
这就像罐头游戏的第三种答案,一开始就抱着开放的心态,摊开资源,和大家一起用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
03
小六原来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就是封闭思维:我能做什么,努力干好什么。
现在,我会选择借用和合作。
比如针对我的新项目,打了4通电话,全部是谈合作的,结果合作不了,
我说想“借用”,结果他们全都答应我了。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会告诉对方,我要做什么事,我手上有什么,我看到你手上有什么,想和你一起做,你愿不愿意一起搞事?
再举一个列子,
你一定知道刘邦和项羽,我们来看看他们两“谋天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刘邦在君临天下后,有次面对群臣问其得天下的原因。
大臣中有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意思就是说,大王你太牛了,攻城略地,运筹帷幄,项羽根本不是你的对手。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史记高祖本纪》)于是群臣无不心悦诚服。
大概就是说他之所以得天下,归根结底,在于用人的成功。
其实刘邦就擅长共赢思维,自己没什么本事,但是会集结很多人才,带着一起打天下。
文靠萧何、武靠韩信,还有一位擅长谋略的张良。
反观项羽,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不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他就抠抠索索。
韩信曾说: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就是典型的封闭思维,靠自己的能力打下天下;
韩信曾是项羽手下将领,因多次献计不被采纳,转而投奔刘邦,得萧何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
对功臣也心生怀疑,比如范增,
范增曾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可最终也因陈平得“离间计”,遭到项羽猜忌,被迫辞官归家,病死在途中。
而他二人的结局就不必多说了。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大做强,只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
要想成大事,要用共赢思维,带着开放的心态和大家一起来完成目标。
最后给一个小建议:“做事九毛九,做人一块一”。
大概意思是:
事情可以抢着干,多干点;
分利润,别人要50%,那就给到51%,吃点亏无所谓。
不管做什么事,什么条件都具备的情况是极少的,都会有各种不足存在,用共赢思维抱着开放的心态,整合内外部资源,一起来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是小六,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用。
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合作是什么?
欢迎你留言告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