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跟孩子英语班的负责人聊了一下转应试教育的需求。平时我们的关系不错,今天坐在前台那边聊的,我们在一边聊,旁边还有一个前台的小员工。我们聊了大约一个半小时,中间我感觉到她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事情要准备,似乎有点儿急。但她也是一个很能聊的人,所以有的话题聊开了,她也是停不下来的。
我离开之后,心里总觉得有一点歉意,好像耽误他时间了。总有一种冲动,我要跟她去确认一下,是否耽误了她的时间,好歹客气一下。 但同时我也知道,如果我现在给她发微信,再去客气这件事儿的话,完全是因为我心里的不舒服。而且这么做会更加增加她的负担,而我的目的其实似乎是为了显示我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所以我忍住,就此打住,不说。
接着我察觉到这其实是我多年的一个行为模式:在跟人交往的过程当中,经常在事后反思、纠结,总怕自己表现不好。继续寻根,发现这是在我小时候,我爸老怕我屁股沉,在别人家招人烦,不懂眼色。结果长大以后呢,就太关注别人的眼色。
跟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她很敏锐地指出:你的客气是讨好吗?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确实是在讨好。由于我想到是不是打扰到她时,满脑子都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的建议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聊太久了?我是不是太啰嗦了?关注对方的感受,甚至关注坐在旁边没有参与的小前台的看法。在回程当中,我反复咀嚼自己的几条建议,试图说服自己其实我给他们的建议很有意义。起讨好心的原因是,试图通过客气一下表明”即便我的建议不够好,浪费了你们的时间,但我还是很礼貌的一个人“。而这句话底下潜藏的一句话是:不要放弃我。
这个模式的历史渊源是:我是家中老二,老大经常被打骂,我就特别谨慎、特别听话,很努力地去做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不优秀是”不配被爱“的。这是我的认知。其实,现在也知道了:即便别人骂我,瞧不起我,这也是别人的事,跟我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要做的就是做好我的事情就好。我没法左右别人,但我可以带着慈悲心待我自己。
所以,当好朋友再问我:“你接受自己的讨好吗?”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不接受。我觉得我不需要再讨好别人了。因为我已经可以接受别人放弃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