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就仅记得过年和腊月八了。过年时母亲就会给我们添件新衣服,卖双新鞋子,还有糖、花生、瓜子可以吃,可以放鞭炮,买玩具玩。而腊月八这天,放学回家,就可以吃上母亲煮好的那香味儿满屋的「腊八饭」了,里面有花生、黄豆、白萝卜、白菜叶子,当然还得有几节腊排骨了,长大后才知道那不是正宗的,但味道却是很好的。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才知道有「中秋节」这个节日的。但这一天,我们一家四口人,会走很远的路,再坐船过一条宽宽的河,然后爬一个长长的、路边长满比我还高的茅草的陡坡,就可以到外婆家了。这天是外公的生日。尽管走得挺累,但仍是开心的,至这就有吃的、有玩的。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喝酒吃菜,我们小孩子们吃完就跑出去玩自己的了。中秋的印象仍然是浅浅的,只记得那天是外公的生日。而前几年他老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于是这一天,我就只剩下「中秋」了。
中学时学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是这样的: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月圆之时,也应该是亲人团圆之时。应是美食满桌,美酒盛满酒杯。在清风明月中,众亲人围坐于桌前,畅饮叙情,纵享此时的良辰美景。然而,这苏姓兄弟二人却并非如此。团圆似乎总是很难得的,而分别却可能是永恒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话说得很洒脱,但或许只是在自己疗伤罢了。当眼前的一切过于违背自己意愿的时候,我们可能仅能选择妥协,选择屈服了罢。最后一切的思念与伤痛就化作了只能托于月亮遥寄这句祝福的话语。有人理解为旷达,而我却以为只是无奈之下的一种妥协,然而东坡又岂是我辈常人可比的。但,他也终究也只是人呀!
我开始明白,「中秋节」即是代表团圆的。当然,也自然离不开美酒与月饼。我不喜喝酒。对小孩儿来说,吃是胜于一切的。挺小的时候,父亲卖完豆腐回来,就会从挑着的筐子里拿出一个用纸包好的饼子,当然我是叫它「馍馍」的。香而酥的,里面有糖,外面还有芝麻粒。我也忘记了我何时第一次吃上月饼的,可能读中师时班上搞活动的时候吧,而后工作了,单位也在过节时发过一两次月饼,但那味道,我始终没有记得是什么样的。中秋不吃月饼,如同春节不吃汤圆,端午不吃粽子,腊八不吃腊八饭吧,到底是不是必须,但又到底多好吃,我是真记不得了。只是过节还是得吃一两口,以表示自己是过了这个节的。
至于月亮,自从家里通了电了,有了电灯,看上了电视,就几乎没有正眼看过月亮了。初中毕业之后,第一次离家到读书。其实并不远,不到一小时车程就能到达。中秋那天晚上,班上搞了活动,可能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过中秋节吧。白天看报纸说晚上会有月食的。没有闹钟也没有手表,半夜醒来时,也不知道是哪个时辰了,月食似乎是没有,但又好像是缺着一小块的。我一个人站在寝室外面的走廊上,明月当空,能看天空是淡蓝色的,皎洁的月光洒梧桐树上,树叶闪着淡黄的光,地上满是斑驳的树叶的影子。伴着丝丝凉风,影子也静静地晃动起来。这时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想到了我的弟,想起了今天过生日的外公 — — 尽管可能已过了十二点了。不觉就热泪盈眶了。离家的第一个中秋,我感受到了思念的味道。那住在月亮上的嫦娥仙子,此时她又思念着谁呢?
为什么中秋选择在晚上过?我想,可能因为可以看到月亮吧。当然,这点还不最重要的,选择晚上过,团圆的我们,可以流下喜悦的泪,天各一方的我们,也可以流下思念的泪。仅借着月光,泪应该是很难看到的吧,所以无论怎么样,你都可以尽情的表达你的喜悦,或是倾吐你的悲伤。
人就这样奇怪,热闹繁华时,就会忘掉自己,将自己非常巧妙的融入到快乐的人群中。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孤独来袭,才会有愁与思涌上心头。中秋这个夜,我想是适合一个人独酌于月下的,又如李白的那首《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或许,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孤独一点,自我一点,有悲伤,默默的独自承受就好了。长夜过去,新的一天伴随太阳的升起仍会一如继往的来到,你还是那个你。但,或许也会坚强了一点点罢。
题图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添加关注。欢迎传播,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4/c9e485dee6f0692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