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为什么你越打骂孩子,孩子越粘你?

为什么你越打骂孩子,孩子越粘你?

作者: 左武右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19:03 被阅读0次

    邻居家的猫生了一窝小猫,一个月后,母猫开始讨厌一些幼崽跑到自己怀里喝奶,于是当小猫们跑向自己时,猫妈妈就开始用爪子赶走它们,甚至会用锋利的牙齿驱逐它们,丝毫不在意疼得尖叫的孩子们,可尽管如此,小猫们还是选择克服困难想跟妈妈在一起。这景象反映到我们人身上,如同孩子被父母打骂时,虽然哭得撕心裂肺,一脸狼狈,但还是想紧紧抱紧爸妈。

    就像一个妈妈对我说过:“薇薇从小缺乏父亲的陪伴,所以他很喜欢跟哥哥玩,即使哥哥打她骂她,她还是缠着哥哥。”

    为什么不管做父母的对孩子怎样,孩子都会对父母不离不弃?

    01 就算被打骂,你也是我最可靠的陪伴

    1959年,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项实验:

    他把刚出生的小猕猴从猴妈妈身边强行分开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为小猴准备了两只代理母猴,它们分别是“铁丝做的妈妈”和“绒布做的妈妈”。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观点推断,可能不少人会以为小猴会亲近铁丝母猴。

    可实际上,小猴子不到饿得迫不得已都不愿离开绒布妈妈,除非饿的不行了, 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喝一点奶,然后又赶紧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这一实验震惊了所有人,也充分证明了人除了生理需求,有温度的陪伴需求才是更不可或缺的。

    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

    孩子3岁以前,是最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也是他们对爸爸妈妈最依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无论父母怎样打骂孩子,孩子都会觉得世上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是爸爸妈妈,这种心理上毫不犹豫地信赖,正是他们人生初期建立安全感的必经阶段。

    曾看到一个笑话这样说:

    当姐姐的劝正在吵架的父母:你们两个为什么要生气呢,要出气的话,就不能把弟弟打一顿吗,他那么小,打完什么也不记得了。

    作为过来人的姐姐似乎深谙人生道理:把孩子打一顿,可以出气。但做父母的可千万不能这样想,认为孩子还小,打几下,骂几句,对他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其实,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懂爱的一批人,你爱他,他就以爱回应你,完全接纳你,你伤害他,他就远离你,但对父母,他会更加靠近你。

    一个离过婚的妈妈坦言: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老是担心自己如果做得不够好,就会被爸爸妈妈抛弃;在夜里他有时会抽搐、惊恐,有时还会突然坐起来哭;最后这位妈妈还感叹我努力为孩子做的一切工作,得到的幸福,不及人家父母陪孩子吃一顿打打闹闹的饭。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回家也是绝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02 被打骂淹没的孩子,也会带着仇恨度日

    那么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就永远不能打骂?圣经启示录里第3章19节有这样一句经文:

    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

    对于孩子不是不能管教,而打和骂往往是下下策。孩子犯了错,需要的是你依然可以提供保护的力量,在一次次被责骂而得不到保护与认可后,孩子对父母的仇恨也会一点点积累起来。

    在一个调节关系的民生节目里,主人公小浩在父亲外出打工后,跟自己亲生母亲的关系就开始逐渐恶化起来,每次在学校里犯了错,或在家里犯了错,妈妈总是不辨是非地对小浩一顿臭骂,打电话告诉父亲,父亲也只说要听你妈的话,久而久之,小浩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由缺课慢慢变成了不去学校,只在家里玩手机游戏,一日三餐在爷爷奶奶家吃,不理母亲跟自己说了啥。

    这样的事例无论在孩子身上,或在已经为人父母的身上,还在发生着,在笔者的家里,就有一家爷爷的儿子,因小时候经常被爷爷打,长大后去了新疆,直到爷爷死,他连电话都没有打过一个,跟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也非常不和谐,甚至还不断把家里人都是坏人的思想灌输给孩子。

    这种因教育的不当而产生的仇恨,恐怕至死才能终结。

    03 爱里没有惧怕

    (约翰一书4:18)“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有一首动人的小诗《我在天上挑妈妈》这样写道: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不是我们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我们,孩子今日的情形就是我们的未来。

    泰戈尔在《儿童之道》中写道:“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他之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爱里没有惧怕,我们要感谢孩子的选择与陪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你越打骂孩子,孩子越粘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ld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