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扬弃|学习金字塔

扬弃|学习金字塔

作者: 简书上的dandelion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17:38 被阅读0次

    简介

    •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file

    但是

    学习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被核实出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某项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

    虽然很多来源都声称学习金字塔是由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但实际上他提出的是体验金字塔/体验锥(Cone of Experience),其目的是为各种视听媒体的具体性提供一个直觉模型,并非是后来被广泛歪曲的「学习金字塔」。

    另外,戴尔没有在这个模型上列入数字,也并不是基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提炼的模型,他还警告读者不要把这个体验锥太当回事。一般认为这些数字来自于196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名雇员 D.G. Treichler 在《电影与视听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非学术性文章。

    不过根据网站The Corrupted Cone of Experience提供的信息来看,这些所谓的记住x%所读、记住y%所做的数据在1913年就已经出现了。在未提供具体实验信息的情况下,流传了近百年。不仅如此,这个网站还列举了大量试图揭穿这个错误模型的文章材料,值得一看。

    另外,《People remember 10%, 20%…Oh Really?》 一文也对这种乱点鸳鸯谱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其中译版本可参见此处:学习金字塔的10%、20%是真的吗?

    抛开百分比是否准确的问题不看,对于一个有着一定自学或者自我教育经验的人来说,模型当中提到的几种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确实存在着一种差异化的对应关系:单纯的阅读学习材料与通过教会别人来学习相比,后者的学习效果确实非常好,毕竟费曼方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If you can’t say it clear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yourself.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个金字塔的意义仅限于启示:教是最好的学。但讨论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不如参看刘未鹏在 [BetterExplained]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三节“教”是最好的“学”给出的硬核解读。

    除此之外,对于主动学习的强调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危害1:把「学习」的概念偷换为「记忆」

    一些引用学习金字塔的材料当中,会主动提到「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使用各个学习方式分别能够记住多少内容。如果「学习」只是「记忆信息」的话,那综合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似乎就能打败模型当中的大部分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

    • 知识:就是记忆、认识,能回忆重要名词、事实、方法、规准、原理原则等;
    • 理解:是要能对重要名词、概念之意义有所掌握,能转译、解释;
    • 应用:是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概念、方法、步骤、原则通则等等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 分析:是要将知识的某些讯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关系、组织原理等等分解出来,重新加以组合,并厘清之间的关系;
    • 综合:是能将知识讯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并为有组织的整体,或呈现其间的关系;
    • 评价:是要依照某规准对知识讯息做评价或比较。
    • 所以,即便这个所谓的学习金字塔是正确的、没有待勘误的地方,它评估的也只是三大类学习目标中的一类,而且是这一类当中六个子类当中的一个子类。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个词的用法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核心含义,演变成了吸收知识、接受信息,会让人想起在教室里听讲、记笔记、写作业。真正的学习涉及转变,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个核心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再造我们自身;通过学习我们开发自身能力,去做从前不能做的事;通过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关联;通过学习我们拓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生命的成长和生发过程的一部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这样的学习过程的深层渴望。

    危害2:忽视了学习方式的广度与学习成果的深度

    先看「广度」问题。

    实际操作的学习效果绝对比纯粹阅读来得好,毕竟你不可能通过看一本讲述如何游泳/驾驶的书,就说自己学会了游泳或者开车。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每件事通过实际操作或者亲身经历来学习,而且我们也不一定能接受其代价,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比如,不需要亲自尝一下大便才知道这东西不能吃,不需要亲自删库才知道这事儿的后果是要跑路。

    人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学习:经验,观察,抽象符号(比如阅读)。通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是效率最低、成本代价最高的;通过「阅读」的方式虽然不如实际操作深刻,但也最有效率,投入收益比最大。而「观察」则介于两者之间。

    学习成果的深度是指理解的深度。一方面,我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基于已有的旧知识;另一方面,理解的深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天天指望顿悟、尤里卡。学习存在一个日积月累的「渐修」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积累。

    实际上,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依照布鲁姆的三大学习目标来看,在「技能」领域方面,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数特殊领域,如飞行员养成,则需以模拟方式学习);在「认知」与「情意」领域方面,则以阅读与社群学习(身教与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从成人学习者行为是否产生改变来看,则实务经验搭配阅读与社群学习的效果最好,体验教育、演讲或短期昂贵课程则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严重市场化的体验教育活动通常沦为商人获利的把戏,娱乐成分大于学习成分。

    危害3: 无视学习动机

    网络上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提到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概念。前者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学习素材,参与相关活动;后者是指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资讯的灌输。主动学习的效果是优于被动学习的。

    但是,区别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标准是学习的动机,即是否带着特定的疑问进行学习,而非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一旦考虑学习动机,网路流传版的学习金字塔将全面瓦解、毫无价值可言。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或不参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阻碍两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开各种学习阻碍,学习动机愈高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愈多,他们会从任何管道取得学习机会,包括参加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如教育机构、企业教育训练)、非正式与自发性学习(如阅读、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加入学习型组织(社群)。

    所以真正重视学习的人,他们热爱阅读、听讲与上课,并且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观摩与传述分享,在生活休闲与工作上更是刻意地从实务经验中反思学习,换句话说,学习金字塔上所有的学习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且主动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通常只会参与极少数的学习活动,或从来不学习。到头来哪种学习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学习动机,是否采取学习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扬弃|学习金字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lq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