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之最是童年。
在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事。虽时隔四十年有余,依然挥之不去。
一、电影看反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看电影是农村人最好的文化生活和最隆重的事情。有放映队农闲时在附近的村子里轮着放,一般会在本场结束的时候预报下一场的时间和地点。看电影是孩子们的期盼,每每听到消息,总是兴奋好几天。当做头号新闻在小朋友们中间传播。那时候的上学是几个村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上,称作联办中小学。邻村的孩子是同学,消息传的自然就特别快。周一李家庄,周二孙家店,周三王家村,幸运的孩子会把周围的村庄一一转着看个遍。当然,最幸福的是在自己村里放电影。在上学时就把小板凳放到大门后边的旮旯里,一下午上的课也心不在焉,单等放学声响,飞一样的速度回家,悄悄地拿着小板凳冲到村里的场院(一般也是村里的电影放映场)。年龄小,个子矮,孩子们一般会被挤到幕布的后边。俗称看反面。当然,现在的孩子们想都想不出来,电影怎么会看反面。看反面,其实电影的画面一点都不少,相对还不算拥挤,只是幕布上字的顺序是反的。几个村挨着看,反的字看过几遍也知道了意思。所以对小时候每场电影都记忆深刻。不像是今天,每天这么大的阅读量,但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印象。

二、吃包子烫着背
啥也匮乏的年代,吃上一个包子是很烧包的机会,也便有了吃包子烫着背的故事。当然,不是所有的包子都有如此功能。主要还是刚出炉的肉包子和糖包子,那时候有个全国连锁的畅销包子叫天津狗不理包子,馅全是油和肉。对于营养不良长期见不到油星的人来说,蚊子见血。先咬一口包子,呵,好香好甜。正在砸吧砸吧嘴吧回味的时候,馅已经流到了手臂上。这么珍贵的馅可不敢浪费,赶紧用舌头舔一下,手自然举得老高,绕到了脖子后上方。舌头在胳膊上舔,包子的油或糖就流到了后背上,滚烫。回味悠长。
三、水捧着喝
没有矿泉水、纯净水、瓶装水的时代,家里喝的是打上来的井水,工序最多的是烧开了。渴了,在家里可以用水瓢,其他找不到盛水工具时就要用水捧着喝。水井旁、水池边随处可见捧着喝水的现场,有的水还长了水苔生了小蝌蚪。不仅如此,饿了也是把地里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葱等拿起来直接塞到嘴里。能用水冲一下,就觉得幸福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