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终于要走到尽头了。这一年,不信邪的我,亲身试验了不穿红裤衩的本命年会是怎样的一年。
我不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而结果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后来我想,本命年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说法,大概就在于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每经历十二年,其人生进程总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按照一个人的成长史来看,十二年恰巧是一个节点。比如十二岁的时候,我们告别童年;二十四岁的时候,我们告别青春;三十六岁的时候,我们成为别人的父母……
而这些节点中往往蕴含着我们人生方向的转变,大概就像修仙之人所说的“渡劫”吧。而那些失败的“渡劫”,则成为了民间“本命年”的种种传说。
那么,不穿红裤衩的我,靠着什么成功“渡劫”本命年了呢?
一、一本好书
2017年,我开始第四遍读了《红楼梦》。
看到这九条内容了吗?这是2016年年初的那天,我给自己制定的年度计划,后来,成了一个笑话。
我花了2016年一整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时间真的很少,而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是如此的多,以至于我都弄不明白——我真正想做的那件事究竟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的某一天),我无意中随手翻开《红楼梦》,我惊奇的发现,借着那些不愉快的人生体验,我似乎能懂这本书了。那些人物一瞬间都活起来,我看到他们被自己命运的绳索牵引着,在那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中,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我甚至还看到,曹雪芹隐在舞台的幕后,老泪纵横。那一刻,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我要给他们立传。
因为我看到,哪怕是再小的人物,曹雪芹也并没有忽视掉他们。一如平凡的我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注视。
是的,所以我要还原他们。
二、一个专栏
事情开始做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当初的狂妄。仅仅是这一件事,我可能一年都做不完,而我竟然在一年之中给自己列了九件。
那么,就当是修补当初吹破的牛皮吧。我要专心做这一件事了——还原红楼人物,并给他们立传。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两位新认识的编辑朋友,是他们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了写作的方向。
2017年年中才开始持续规律地在公众号更新文章,那个时候,文章内容很杂。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性而至,大多属于“自嗨”型的文章——思考容量过大,而趣味性、知识性有限,内容也过于局限在自我之内。
后来,经过和两位编辑朋友的交流,他们给我提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我听了之后,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与此同时,我才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且形成较为统一的文风并保持较为稳定的输出。
除了红楼人物之外,我也会偶尔挑一挑喜欢的作家,写他们的小传。这些作家小传的篇幅虽然尚不过万,但是这些文章的背后,却是我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相关阅读量作为支撑的。
当然,我不是为了写作家小传而去读他们的书,一般是读了他们的书,很感兴趣,然后去了解他们的人生,之后再回过头来深入去读他们的作品。直到我自认为酝酿的差不过了,也能够把握到这个作家的精髓了,才会动笔去写他们的小传。
红楼人物和作家小传,这两项内容,大概会是我2018年的写作重点。
三、一个平台
百度的百家号、一点的一点号、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腾讯的企鹅号、网易号、搜狐号、凤凰号、简书……在这些平台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在头条号,我关于《平凡的世界》的那篇书评,获得了26万的收藏,3600的转发和5600的收藏;在简书,我被认证为“人文领域优秀作者”;同时,我也靠着自己的文字,赚到了几顿饭钱。(真的是几顿饭钱……)
但让我没想到是,给予我归属感、并使我准备作为大本营的,竟然是这里——网易蜗牛读书——上文提到的两位编辑,就是蜗牛读书家的。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发村上春树的那篇文章,编辑之一的小C告诉我,前文不必加“5000字提示”,这样篇幅的文章,在蜗牛读书不算长。
我听了心里就乐,因为我的文章一不留神就写长了,而不大会写短,所以也一度也很苦恼。那时候我就想,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沉浸式”阅读的平台,比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的阅读氛围要更浓厚一些。
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在蜗牛读书,我的身份是“领读人”。从10月27号在这里发第一篇文章到现在,两个月时间,粉丝已经达到了4.9万——当然,这要归功于蜗牛的“蜗牛新年签”活动。
这个活动由官方精选了二十位领读人给大家发红包(我也侥幸成为其中之一),红包内容包括阅读时长、蜗牛壳、阅读天数兑换码、实体书等礼物。大家在拆红包的同时,会收到领读人的礼物,同时也会关注该领读人。
不知道大家收到的都是什么礼物呢?
最使我感动的是蜗牛的新年献词,我从中能感受到蜗牛的态度,蜗牛的立场。在这里,我们好像真的能够使自己静下来,静下来打开焦虑的围墙,望见春天与远方。
我把献词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论:
就是要这样的底气,这样的态度。用缓慢的速度,抵御顺便的世界;以坚硬的外壳,守卫读者的净土!
2018,希望大家在这里多读几本好书。
四、一部电影
在2017最沉闷的日子里,我又看了一遍这部当年大一曾看过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未曾经历过生活的少年,只会关注Andy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的那种酣畅淋漓。而饱尝沧桑的旅人,则会更关注那一柄凿开监狱的小小锤子。
这是Red自己对监狱的“体制化”的认识,而监狱图书管理员Brooks则是血淋淋例子,他在老年离开监狱之后,因为再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而自杀身亡。
而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座无形的体制化之牢狱呢?
每个人都被各种压力所捆绑而不得自由,而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又都是向往着自由的——Andy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要请牢友在房顶喝上几瓶啤酒,而自己却仅仅为了享受在牢狱之中那片刻的自由。
是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给我们获得自由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救赎方案,那便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那是心中没有被体制所同化,没有被磨灭的梦想;脚踏实地——那是狱中的小锤,那是Andy被变态狂爆菊的耻辱,那更是他机智勇敢、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
当然了,平庸的人,终究是最多的。那么,你甘于平庸吗?如果不甘平庸,就要付诸行动。新的一年,一起在这多读几本好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