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敢攀高峰的杜甫,他是春日忆李白的杜甫,他是双照泪痕干的杜甫,他是把国放在家之上的杜甫,他是为天下百姓发声的杜甫。
杜甫是有安邦济世理想的,但是现实总是给他沉重的打击,他不断寻找出路。从最初的满腔抱负到后来的老泪纵横,他变了又没变,看到家人流离失所,看到女儿饿到啃手指,看到百姓失骨遍野,他毅然决然地去投靠他的希望—唐肃宗李亨。一个八品左拾遗,他新官上任,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国家,他给皇帝上疏,替宰相房琯鸣冤叫屈,自己被连累,遭贬。46岁的杜甫,头发花白,开元盛世在他眼前倏然消散,只留下一片凄惨的景象。难舍、委屈、留恋、感慨的心情交织,他明白这次被贬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一群心怀报国理想的盛唐文人的失败。
安史之乱带给唐王朝惨痛的打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最底层的广大人民往往成为国家动乱的最终受害者。杜甫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整个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颠沛流离,在苦难中不断跋涉。“国难诗家幸”,这种跋涉的过程给了杜甫不断观察、思考的机会,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最丰富、最真实的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