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28086/87c87a494ad8beb9.png)
正值冬春相交欢喜之际,又恰逢乡野休假之清闲心境,我便从书架上拾起蒙尘多日的《浮生六记》慢慢品读,期许有所收获。犹记高中第一次翻开,只读罢《闺房记乐》,对爱情的样子就有了最初的向往,也为世间竟有如此平常却美妙的生活而感叹不已。如今再读,他们二人耳鬓厮磨的生活琐碎,仍然在我心湖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不同的是,涟漪过后,更多了些对幸福的感念与思考。
何谓幸福?于沈复和芸这一对平凡夫妻而言,苏子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二人打小便相好,结发后情更笃,在柴米油盐中添以诗情画意,将平淡日子过成了春花秋月的向往。
小时“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婚后芸调侃言“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三白对芸真心真情可见一斑,之后更是以妻为友,带着夫人一起漫步诗词、品月评花。
芸也未辜负三白情深,深知嫁为人妇的责任:尊敬侍奉长辈、温和对待下人,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行为端正贤惠,令人称道。虽未从师识字,她却有着极高的文学悟性,对诗风格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频频吟出锦囊佳句。“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一句形象生动,黄昏与夜交替之景跃然眼前,我初读便真觉芸之聪慧。之后二人相爱相伴,相惜相守,譬如“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再如“雪夜里,生暖炉,促足相依偎,静闻雪落无痕”,无一不是真情护持,也正因真情存,二人的故事才能一次次惹人动容,令人神往。
二人相爱,也懂得表达与记录。七夕明月挂稍之时,沈复提前镌刻两方“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印章,芸也在临水的窗边摆好瓜果,二人并排而坐,煞是浪漫。芸不擅饮酒,三白便教他古人“射覆”行酒令的法子,以此作乐,不胜欢欣。生活点滴小小的美好,在仪式感的装点下,更加刻骨铭心,二人的真情也与日俱增,愈加持久。
很多人之所以羡慕书中二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生活中缺失了这样的纯粹吧。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我们也总是行色匆匆,不时就遗忘了真情的所在,更忽略了以仪式感去维持它。匆匆赶路迷茫时,确实应该回头看看,试着拾起一些东西,如此才能更好地奔赴呀。
幸福是一种平衡,需要岁月静好的向往来导引,也需要负重前行的实干来筑基。或许正是沈复在后者的缺失,使后人发出了“纵有情意万千,嫁人不嫁沈三白”的叹息。
沈复的温柔与浪漫自是不用多言,但字里行间的慵懒,读来不得不让人觉他实在是少志气。终日只把心思放在交友游乐上,沈复生为文人却诗赋字画皆平庸,难以补贴家用,与芸在家里所付出的相比,只是空作一腔温柔罢了。一句“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没有丝毫为糊口而考虑的意思,更谈不上责任与担当。
家道败落,芸重病卧床之时还着急着为一双儿女绸缪,沈复却只是想着躲避,没了主意。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望着妻子一日日憔悴,他也只会怨恨少时“一语成谶”、感叹“情深不寿”而已,却没打算着为芸娘抓药续生。二人阴阳殊途后,反“劝世间夫妻,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不免无用,不免可悲,不免可叹!
三白一事无成的温柔,虽略略给安稳静好的生活锦上添花,却不能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雪中送炭,所以大概给芸带来的失望,是远远大于希望的。二人不能白头的缘由并不是所谓“情深不寿”,而是因为只顾了耳鬓厮磨,精神上或许逍遥快活,却缺乏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呀。
正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所言,幸福与奋斗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一个平衡,偏废不可取。只求眼前幸福,贪图不去奋斗的安逸,美则美矣,必不久矣。若三白能稍稍平衡一些,后人对二人的评价也许就是“才子佳人”,而不是“沈复配不上芸这般美好的女子”了。
老祖宗留给我们“中正平和”的至理,又何尝不是平衡呢?作为中医学子,因于《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教诲,对这一点体会更加深刻,懂得去护养自己的身体。其实这一平衡的理念,小到个人的美好生活,大到民族的传承延续,无一不涉及,实在值得我们一品再品,如此幸福便有方可寻、可追、可触。
沈复的浮生已被他所作的六记定格,我们也无法替他重新导演一生,但自己的“浮生”可以少一些遗憾。不管现境如何,试着为生活注入缕缕真情,与挚友聊聊兴趣爱好,坐下来与父母谈谈心;试着用仪式感点缀平凡,为自己、为自己所爱之人准备小小的惊喜;在对未来的探寻中守住平衡,尽力去奋斗,使幸福不再缥缈虚无,活色更能生香!
《浮生六记》作为经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闲情逸致中的浪漫与温柔,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与思考:浮生未歇,愿幸福尚可追!
(作于2021年3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28086/bf34ca861ecb3f9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