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趣味,大概是做一些能够产生乐趣,让人高兴的事时的体验。形而上的趣味,快感远低于形而下的趣味,如果有人说,中彩票的快感,没有读书来的强烈,如果不是财富达到一定境界,我是要怀疑的。形而下的快乐固然强烈,但生命周期相当短暂,所以得靠重复维持,比较容易上瘾。
这是由于人性经不起考验吗,人追求积极的情绪,这事的内涵是什么?生物学的角度,我的知识一片空白,只能试着从经验上揣摩。
大概一半是因为,活着的无意义,不会让人想结束生命,但与空虚对抗,人需要额外的安慰。另外一半可能是,心情好的时候,身体状态很舒服,看什么都顺眼,有种远离危险、痛苦的安全感,很难说人的基因里面有什么决定了,希望好好活着就意味着对安全感必不可少的追求,这是种本能。
形而下的乐趣,虽然短暂,但可以重复,这也是人对某些事情上瘾的根源,只不过,人似乎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强烈的体验多经历几次,也会变得习以为常。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一旦习惯这种刺激,再多的重复体验也不会感受到更多快乐,它有毒——减少和停止,会让人极其不舒服,甚至感到痛苦。
经历过这种过程,再有意识的去对抗,人生便多一种痛苦,那就是克制。
所以,为了避免立于用痛苦对抗痛苦的窘境,类似远离黄赌毒这样的话,还真是生动的大道理。对个人来说,新事物很多,对世界来说却很少。
这也是传统、经验、知识,能够有作为一张滤纸的功能的原因,新事物经过它的过滤之后,结果值得我们信任。对一个已知的新事物,特别是包含了某种经验标签的,保持有意识的未知,是理智的,好奇心有时候真的会害了自己。
尝试过会发现:高热量食物那样美味,因为要控制体重,不得不放弃;烟草给生理的满足感那么强烈,因为要减少患病风险,不得不戒掉;形而下的快乐触手可得,不得不保持距离;这些几乎是跟人性对抗,即使成功了,也是失败的,因为你至少多一种痛苦。
形而下的快乐之所以强烈,大概是跟生存的主题联系更紧密。性,意味着快感和某种本能的延续;金钱,意味着获得相对较多的快乐和自由;食物,意味着远离饿死的危险,如果是好吃的食物,味觉也得到体验的满足,快乐加倍。似乎生命体的最终利益,就是为了好好存活。
而违背这项利益的结果,竟然是极端的不适,一些是身体上的,所有的都包含情绪上的。这让人觉得生命的利益不属于自己,对它的主体来说,忍耐只是种功能性的保护机制,让痛感变得能够消受,不至于威胁到那个利益寄生的生命。
生命是自己的,更多的时候又像是别人的,如果完全属于自己,我们会有疑问,是什么力量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如果不属于自己,人又为什么本能的在为情绪负责呢?
似乎跟趣味的关系,决定了大部分的生活质量。在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里,人都不会舒服。你和它必须是有商有量的,结交之前要足够谨慎,相处起来又得足够真实,需要互动的时候,得一点点的满足或者抽离。这么琢磨,有意识的维护好乐趣,还真是项对自己的义务,做不到的话,得罪的只能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