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分二:1.解释经文;2.以公案说明。
1.解释经文
这里释迦佛先“以理教劝”,以理来教导我们、劝说我们。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大家相互之间“当相敬爱”,应该互相敬爱。
“无相憎嫉”,不要互相之间生憎恨心、嫉妒心。“憎嫉”,合在一起可以解释释成厌恶、嫉妒。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大家之间“有无相通”,互相帮助,“无得贪惜”,不要太吝啬,太小气,
“言色常和”,“言色”也就是语言及脸色。“常和”,要和气,说话不要动不动伤人。
“莫相违戾”,不要违逆恨戾。
下面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经文内容画成一个简单的图表:
正面反面
内心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外相有无相通无得贪惜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里其实告诉了我们修忍的要点及方便。
内心要“当相敬爱”,从反面讲就是“无相憎嫉”;外相要怎么做呢?正面是“有无相通”“言色常和”,反面是“无得贪惜”“莫相违戾”。这样就比较全面地给我们介绍了应该怎样做。不要生嗔心,尽量修忍辱。
有句话叫“礼多人不怪,谦恭好处多”。我们大家互相之间要“言色常和”“当相敬爱”。
《增广贤文》里面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就是这里“言色常和”,不要言语伤人。这方面我们要注意。
这是佛的教导,尤其是对在家居士来说。这里实际上佛是告诉我们在家居士怎么来学佛,怎么来相处。
2.以公案说明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公案。
公案1:刘伶
《忍经》:“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有一个人叫刘伶,是西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非常洒脱,世间名利看得很淡,烦恼也比较淡泊。
有一天,刘伶喝醉了,和世间人起了冲突,对方卷起袖子、挥着拳头奔过来就要打他。
刘伶很有意思,他说:“鸡肋不足以当尊拳。”意思就是说:“我长得这么瘦小,就像鸡肋一样,怎么能当得起尊驾的拳头呢?”
这样说完,对方就笑起来了,一笑作罢,也不打他了。
公案2:娄师德唾面自干
我们看再《忍经》,里面介绍的娄师德“唾面自干”的公案: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娄师德是做过宰相的,而他的弟弟是代州刺史。临行的时候,娄师德担心他弟弟会得罪人。
于是他弟弟就长跪说:“如果有人在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就是擦一擦而已,自己擦干了就行,这样兄长就不用为我担忧了。”
而娄师德听了之后,就“愀然”不乐,忧愁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别人向你脸上吐口水是故意激怒你。你把口水擦掉,那你就违逆其意,使他的怒火更大了。你应该不去擦,让口水自己干,笑而受之。”
这里说得好像很夸张,但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公案3:韩琦与范仲淹
另外我们来看历史上有名的学佛居士范仲淹与韩琦。韩琦是宰相,范仲淹是副宰相的身份。我们看他们之间的相处。
《居官日省录》里面记载:
“韩琦与范仲淹议西事不合,仲淹径拂衣去。琦自后把其手云:‘希文,国家事便不容商量耶?’和气满面,仲淹意亦解。只此一把手间,消融几许异同,任大事者当若此。”
韩琦与范仲淹商议国家边疆的一些事情,有不同的意见,范仲淹生气了,拂衣而去。而韩琦在后面就一下拉住他的手,说:“希文(范希文,即范仲淹),这件事情就不容再商量吗?”和气满面。这样范仲淹也就不生气了,再坐下来商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居官日省录》里面就说:“只此一把手间,消融几许异同,任大事者当若此。”韩琦的这种心量,真正的是真诚待人,即使像范仲淹这样显得很生气,但是韩琦也并不生气。
公案4:杜祁公与范仲淹
下面再来看宰相杜衍(杜祁公)与范仲淹的一个公案。
《忍经》:“杜衍曰:‘今之在位者,多是责人小节,是诚不恕也。’衍历知州,提转安抚,未尝坏一官员。其不职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谨者,谕以祸福,不必绳之以法也。范仲淹尝与衍论事异同,至以语侵杜衍,衍不为恨。”
杜衍做官的时候,“未尝坏一官员”,没有革职罢免过一个官员。如果不称职的,就让他做其他事情,让他没有时间偷懒;如果做事情不谨慎的,就跟他讲祸福的道理,也不必绳之以法。
范仲淹曾经跟杜衍讨论国家大事,意见不一样,范仲淹“以语侵杜衍”,说话应该比较难听。而杜衍不以为恨,说明他的心量非常大。俗话说“宰相肚中好撑船”,都是心量很大的人保才能做宰相。
范仲淹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学佛也是很虔诚的,应该个人修养各方面也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看,像杜衍、韩琦的修养,甚至连范仲淹都比不上。当然可能也是性格不一样。
摘自念西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