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婆家姥姥的葬礼。老太太生于1926年,育有二子五女,膝下儿孙共81口五代人。老爷子、长女婿、次女、次女婿已下世。
俗话说“老丧如喜丧”。加之子女过得也不错,葬礼前一天就搭好了戏台,有说书的、唱戏的,今天有两顶轿子、敲鼓的、吹响的,加之五个姑娘、四个外甥女、两个孙女各摆了一、二十桌供品、各种纸货、加之众多孝子,葬礼轰轰烈烈、好不热闹。婆婆说,办得可好、排场,她作为老大,很满意。整个街道,放眼望去,都是身穿白色孝服,头戴孝布的人,鞭炮声声,火铳声声,唢呐吹得欢,这就是小说家笔下的、人们口中的最令人羡慕的圆满的人生结尾,是最了完美的人生句号。是中国老百姓的最大追求,无论生前如何,能有这样阔气的葬礼,这老太太一辈子活得值!
看着响器班的师傅们卖力的表演,听着喇叭、唢呐的声声曲音,思绪回到了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今天的排场有三、四万元做水漂。
这个时候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礼数之多,观念之深入人心。
我虽然生于农村,但它紧邻城区,经济较发达,礼数相对简化,母亲是教师,亲戚朋友多为城市之人。加之在外读书、工作多年,对这些“礼”的了解几乎为零。对繁缛礼节不知道不理解。 因为婚姻来到这个落后的地方,和一众认知不同的人一起,颇有不屑一顾之意,和老公因此也有口角产生。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读书的增多,逐渐接受和理解这些传统。
我们从早上八点到,在棂前磕了头,便一直等到下午一点起棂,因为念及婆婆年龄大、天冷,我们没去送坟,直接回家了。( 在寒冷中待了五个小时,回家便睡去了。)如果送坟(外甥不去舅家坟,婆婆去)我们要到四点以后才能回家。其他几个姨提前三天就到了,彻夜守棂。这是对长辈的最后陪伴,更是心灵慰济。
农村和县城实行火化以来,先火化,再按传统买棺木、穿送老衣等等与传统土葬一样。经济没节省土地没节省。真不懂火化的意义何在。也许是观念在转变的过程中吧……
城市里很简单,一般三天就火化结束,入葬也是小匣子了,没有任何别的程序了。
新冠以来许多老人中招,许多国宝级的人物也驾鹤西去,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对人们的富裕生活、对学术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交待:不开追悼会、没有遗体告别,静悄悄地走;或者捐献遗体搞医学研究;或者不搞任何形式的纪念,把骨灰撒向大地、大海、奋斗的地方……
2021年经历了婆家姑的葬礼,2022年带领学生完整观看了国葬…… 我对这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这是作为一个教育人应有的素养和意识吧!
人是向阳而生也是向死而生,就像《人世间》中,周秉义和爱人郝冬梅在聊天时说到:“从哲学角度来看,没有死无所谓生。”在岳母去世后,作为中央纪检委领导干部的他又对爱人说:“我知道该陪你,可是工作在等我,我先回北京。我在想我死后也要像妈一样,静悄悄地走。不搞任何形式的活动。”他是头脑清醒的、清廉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人的优良作风的传承者:不铺张浪费、不给组织和个人添麻烦,只求为百姓为国家做实事儿。这就是官员、学者、国家栋梁与百姓的区别吧!
儿子对此表示震撼和兴奋,有意思!他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和习俗。今天痛痛快快欣赏了整个过程。中华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
我的未来呢?简单便好,不要麻烦,最希望父母赐予的身体也能做贡献。后话了,愿做百岁对社会有用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