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接手一个新班,刚上课几天,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读书拖长音不说,遇到长句子就不会读了,三遍五遍,就是读不下去;学习生字,笔顺能从下往上写;作业遇到困难就干坐着,等着回家,要不就空着……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时间长了,学生个个失去信心,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也看不到希望。
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多,偶尔站起来,声音小的,走到身边也难听清楚,让再说一遍,依然如此。读书分享会上,学生诺诺地坐在那儿不敢动,作业改错,一等就是一下午,还不过来改……这样下去不行。
我告诉学生:没事儿,我们一起来。
三年级了,我把他们当做一年级的孩子,手把手教。其实,我知道,他们比教一年级费力,因为一年级是张白纸,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习惯,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再难,我们也得试一试。
晨读课上,我和他们一起大声读,语文课上,我们也是一起朗读,我大声,他们小声,遇到难读的句子,一遍一遍地领读,教他们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标点符号……慢慢地,我的声音变小了,鼓励他们大声读,特别是那些读的好的学生,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树立榜样,让学生也有自己的小目标。
三个月过去了,虽然还有读不好的地方,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起码,每个人都敢张嘴出声了,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多了,他们有了勇气,敢于表现自己了。
教育不需要大声说教,需要的是润物无声。
写字也是这样,田字格板贴放在黑板上,像教一年级孩子一样,“准备写字,小手伸出”,一笔一画让学生跟着书写,虽然不能马上纠正过来,但是,和学生一起战胜以前的错误写法。一段时间以后,字体会横平竖直,写得让人认识了。
如果老师很严厉地把写得不好的作业撕掉,让他们重写,他们是去写了,但是并不知道自己不好在哪儿,改变也不会有多大。帮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陪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打败问题。
我们一起,一点点给他们注入战胜问题的勇气,让他们知道,我能行!
一开始,作业发下去,一部分学生总也不过来改错,去教室里喊几遍,不是不在教室,就是坐在那儿发呆,也吵着让他们改,但是,不动弹的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才发现,他们不会改,也不会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坐着,能干嘛?
为此,我们在一起聊错误的出现。为啥错?粗心的有,不会的更有。因为不会出现错误,自己坐在那儿,瞪着书本,即使瞪得眼睛再大,就是把眼睛看疼了,错误仍然还在。那怎么办?学生的答案很多,也是正确的。是啊,在教室里,有老师在,有同学在,有课本、工具书在,我们一起还能让错误打败了?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现在孩子的立场做事情。
教育需要柔软,如同云朵,如同棉花糖,柔柔地包容着孩子的不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地认识自我,慢慢地成长。
我们只需要静等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