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今年刚考上江西中医药学院的外甥女和我联系,讲医学院有七个学术上的问题,我能否帮忙回答下,需要语音交作业。
帮她完成作业后,又聊了些学习上的事情。她讲现在似懂非懂的,感觉要学的知识太多,可又无从下手。外甥女学习上暂时的困惑和焦虑,相信刚入门中医这门神圣医学的同仁们,和中医爱好者刚开始学习时都会有同感。
想起我10多年前刚开始接触中医时,着急无助迷茫,交了不少的学费,走了很多的弯路,直到12年结缘老师,得到师傅的指点和传授,才对中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是从那时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医。现将我学习上的心得体会,以及师傅教予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起中医,大家想到的首先是把脉、汤药、针灸、刮痧、拔罐、偏方、祖传秘方、灵丹妙药、神医等等。其实这些都只能算中医的细枝末节皮毛而已,而中医的根本是依天地之理对人体的深刻认识──天人合一。 人体的病总共不过是几类,而症状却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种病可以很多种不同的症状表现,而不同的几种病又有可能具有一种相同的病症表露。这就使医人难以正确判断病的根本,只好退而求其次,辨症施治因症用药了,所以时常无效,经常无功。方有千万,药也有万千。很多药方可治同一种病,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用药就会有区别,某一方只能适用于某一部分人;一个药方也可治不同的几种病,有些病虽病症不同但病机相同,治法也就有共同之处。药有万千种,很多药其药效和作用是一样的,也有同一种药因产地不同、制法不同,加入的配伍不同,药效和用法也可变化无方。所以,中医人往往一生迷失在方山药海中,昏昏噩噩看不到光亮。有的用几个方甚至是一方一药有些心得,就沾沾自喜,搞得神神秘秘的,也以为生计,且一代代的传下去,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有的人能对某类病有点心得,就著书立说、开帮立派,做出一代宗师状。甚至有的人只不过死啃了几本经典、医书,就成专家、教授、大师了,当你看透本质后也是觉得很可笑。针灸、刮痧、拔罐、点穴、按摩等等技法,法门不同各有所长,都能治很多病,但却又各有其适应症与局限性,对一方一法略有心得,就自我感觉良好,因此持一技而小天下,坐井观天。事实是,中医既不是如此浅薄,也不是不可琢磨。只要理法通了,自可圆溶自如,望闻问切皆能知病,遣方用药随心所欲,针刀杯筷油盐糖醋应手而用。
学习中医应该是从“理”入手,明白了医理和病理,依理诊病断病,依理遣方用药,依理使用针灸、刮痧、拨罐等技法,这才能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所以,师傅教我们的时候,一再告诫我们先不要看“伤寒”“名家医案”,若先看了这些,再想从中跳出来可就难了。就象“中医某论坛”那个叫“中医武将”的,从“伤寒论”入手,苦苦学用了20年,却突然发现自己走了20年的弯路,跳出了那个“辨症施治”的怪圈,发现了依理而治的新天地,欣喜而狂,说了几句对仲圣不敬的话,却引来众人围剿,最后被撤底封杀。
关于读书没有那本书是可信的,也没有那本书是不可信的。一本书你读懂了,能接受里面的东西,它就是可信的,你没法接受就不可信,信也没用。所以不在书好不好,而在你读得好不好。一本坏书有人可以从中学到好东西,一本好书也有很多人从中学到害人的东西。有些东西一看就能明白对错,有些东西是要多方验证才知对错的。治病主要是见症、知机、求因,然后才能正确施治。
真正好的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而读书就是要明白里面的那个道理,只记书的内容有什么用?就象一部《水浒》,作者惮精竭虑、费尽心机的就是要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落草为寇非长久之计,招安投降是死路一条。真正的意思是“要把皇帝拉下马”,但他不能、也不敢明说,只有情急时借李逵这个憨人之口喴出来,却又没有人会当真。读的人读不懂,就连那些专门研究的也只是钻到故事、人物甚至文字里瞎折腾,越研究离题越远。读经典也是一样,作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知识告诉人一个道理,而绝大多数人只去记那些语言、文字、知识,研究者更是钻到里面对那些语言、文字、知识进行多方考证,而最重要的东西却无人理会。要想学好中医,先要能把书看透。
中医之根在易经、道德经,用在内经、伤寒,药在本草。其它就可随便一读了。关键在我们能真正体会出多少,有时一个文盲的一句话也可以触动你的灵感,让你对关键的问题豁然而通;一阵风、一声雷、一片云、一潭水、一棵树、一株草……等等,都可成为让你开悟的禅机。就象砸到牛顿头的那个苹果,要是砸到别人头上就没有用。自己身上的每一点变化,也都可能让你明白很多道理。
学中医是要分层次的,若只是想做一个能开方治病并以之为业挣饭吃的中医,学起来就比较简单:只要把四诊之法学会,把一本伤寒读透读烂,临症时当然就能熟练运用,平日再看些医案、验方,跟人学些经验,记住一些经典或有效验方,就可依病症套方,依方就病症的治病了,这是药法。也可以熟练掌握其它某种治法,如刮痧、针灸、按摩、拨罐等,即可治病。能同时会几种就更好。假以时日,方法精熟了、经验丰富了,对一些典型病症能够把握准确,手到病除了,这也就有资格成为一个名医了。要真成名医,还需要一些经营与炒作,著书立说也是一种经营和炒作法,现在和过去的多数名医专家们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但这类中医对疑难病症就无能为力了。甚至可以更简单一点,就按法依方把某一种或几种病症弄熟练、经营好,成名、挣钱就都不是问题,很多人凭一秘方就可世代相传,以此谋生的,就属这类。若是想成为一个明医,就须通晓天地自然之道、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人体与天地相应之理、人体自身生化之理、病症变生之理、药物特性作用,并掌握多种诊法,能依症使用各种有效的治法。到这种境界,就可对随机使用能找到的各种药物、工具对各种病症实施有效治疗了。
要想成为明医,就得从源头开始,把道理搞清楚了,而搞清楚的唯一手段就是要修炼,没别的捷径可走。而修炼却是个长期的、与现实相矛盾的行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当然,也可以先去学做一个名医,而后再学做一个明医。只要不要追名逐利忘了本性,做名医做得上瘾了,懒得去做什么明医了就行。学习感到迷惘,正是因为《思考中医》这样不着边际的书,对初学者的影响太大了。一旦陷入进去,想要跳出来太难了。我自己就吃过个个大亏。这样的书读起来会神思飞扬,让人觉得作者有才、中医神奇,可读后既明白不了道理,也学不到实际有效的方法,反而会让初学者产生一种不着边际、无从入手的感觉。师傅说过:只研究“内经”“伤寒”入不了门,并不是说它不能研究,而是方法问题。内经是古人体会出来的东西,当然可以学习需要研究,但只是研究《黄帝内经》本身,就永远也不会弄明白《内经》里面的道理,这个道理只有自己体会到才会明白,体会的方法就是通过静心修练。也只有自己体会到自然的变化、自身的规律以及自然对自身的影响和关系,才能真正明白《内经》中的内涵,只研究字句最多是懂得一些技法,真正的医理懂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