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每天都渴望多学一点新知识,都渴望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不停地学,不停地上课变成了风尚。
学习需要被设计
不可否认,主动学习是件好事。但,你是否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勤恳了10000小时,却依旧称不上“大师”。不是10000小时定律出了问题,而是你的思维僵化了。
研究表明,不论你在哪个行业,若只是在经验上磨炼、在动作上重复,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就再也不会有进步。
学习需要被设计,不是被众多网课牵着鼻子走,而是以自己的核心思维为框架,将他人的知识凝聚成一个个模型,并与主体结构相连接。
若想知晓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我们需要了解刻意练习方法论。
刻意练习方法论
三步走:创建模型、刻意练习、及时反馈。
业余人士可以精通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技术,但一定干不过职业选手。这是为何?
因为业余人士看的是信息,而专业选手练的是“套路”。专业选手了解的是信息及其一系列动作背后的固定结构。
编程高手记算法,专业棋手练定式,就连广告小说都有专属桥段。倘若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套路,我们的水平便容易受到限制。因此,我们既需要有搭建自己思维模型的能力,也需要有识别他人认知模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使用模型的毅力。
创建模型
知识体系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关键点。知识体系不是从重复的工作中得来的,也不是列出一大堆to do lists就可以自动生成的。知识体系是提炼的积累。
看完一本书,学完一门课,找出5个以内的核心概念,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是简洁的、全面的、可执行的、与自身相适应的。就跟看书的过程一样,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先是量变的积聚,再是质变的简化。有了这样的核心体系,便可以开展第2项任务了。
刻意练习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重复动作就是刻意练习,就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在模型的配合下,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及时反馈
然而,仅有练习是不够的,获得有效反馈是使自己不偏离既定轨道的大法宝。不难发现,顶级高手的身边都有一名私人教练。这些高手们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为何还需要教练的督促和提醒?
首先,即便是绝世高人也有缺点,而自身的缺点处于认知盲点象限。教练的作用就是在训练的时候,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及时反馈。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里写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而错误的练习危害极大。”
最后,我们要明确刻意练习注意事项:1)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2)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3)请教练或导师很有帮助
刻意搭建认知模型并不断练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先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才能主动去完成好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