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一则:
健走中若有所思:我们真的怕死么?其实我们更怕活着,活着每一天我们都有无数担心,对未来总有不祥的预感,对手上的每件事儿都处在患得患失中,对自己境况差强人意的嗟叹下,也绝不敢有所变化,这些焦虑,不安,恐惧在日夜交替中不断消耗我们的活力,认知,和锐气,唯一的慰藉就是用忙乱,酒精,或者一切短暂刺激暂时把心从这种散漫忧惧解救出来,不过只是饮鸩止渴,很快我们无助的心会再次被这些捕获,最终在麻木和自欺欺人粉饰下艰难的苟且安生。我们不敢真正去面对活,为了掩饰不得不说对死有多么恐惧,其实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如夫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的道理所在!
随想二则:
生命历程就像一只一次性垃圾袋,还没有放入垃圾时,看着还算干净,但软软地难辨形状瘫软,当最终塞满垃圾后,又肥满昂扬,可这也就走到了尽头!
随想三则:
科技没有原罪,原罪来自人的本心,过去有宗教家族批发立命的原则,人们就不加思索的把宗教家族作为了内心锚定点,现在社会的原则就是解构了宗教和家族,用理性,科学,法律来重新建构人类社会,这样没有批发的人生意义,就需要个体独自寻找,仅仅就这样一个转变,就让现代人类陷入焦虑之中,他们还是习惯批发的意义,批发的内心锚定点,所以会把金钱,或者组织当做锚定点来安身立命,可这样不加思索的救命稻草般的玩意儿终究不能安放人的心,要么在夜深人静时,要么在过了盛年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发觉自己这种不加求索的心放在了幻相之上,自欺欺人而更加不安。
随想四则:
如果我们就是吃苦耐劳地不断重复确定的,有把握的工作和生活,不过就是把生命压缩成了令人厌倦的复读机而已,内心煎熬并不是来自生活本身,而仅仅因为这种重复导致的无望而已,而之前所有经历我们也没有学会任何东西,仅仅只是学会了恐惧,害怕,和担心失败,我们像雪地上的野兽,只敢沿着自己的足迹跑圈,困住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
随想五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往往被当做一种人生智慧,但对此我有自己的思考,每个人的人生不应该是被安排的,也不存在我们安排自己,应该是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人生也许有一个大致的脚本,但这个脚本是一个网络交错的,每一个节点都有若干选择,在每一个节点处只有自由意志的主动选择,不要寄希望于安排,与被安排,也没有天启和神谕。但这种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也许是理性,也许是非理性的,理性是有边界的,所以才有了面对信仰要纵身一跃的说法。
随想六则:
为啥说40岁对每个人都很关键,除了孔子所说40不惑外,也是人生分水岭,无论40岁以前混的咋样,谁都要在40岁开始面对失去,各种以前以为天经地义存在的都逐渐失去,要学会面对,学会接受,学会珍惜还没有失去的,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惑,就是得失之间已经心静如水了,因为如此,所以不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