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4e7cf7768d83c6dc.jpg)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和弟子一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但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后来,还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说法源自宋朝时期的宰相赵普。据说赵普非常喜欢读《论语》,并将 《论语》 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箱中发现只有《论语》,因此产生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后来人们对赵普治国理念的形象描述。
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论语》 中的人伦关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人们认为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原则,可以达到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可见,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在《智囊》里,关于孔子的叙述是这样的:
原文:少正印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交不与焉。一日心达而险,二日行僻而坚,三日言伪而辨,四日记丑而博,五日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驳,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换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辨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译文:少正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名人,孔子的学生曾被少正卯蛊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孔子的学堂由满座成为室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下令在宫门外杀了少正卯。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比盗窃还要可恶: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政,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别人的过大并加以润饰。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种罪恶,就会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罪恶都有,是小人中的小人,不能不杀。”
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能祸乱国家。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能接受君子的指引,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印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对此,我们学习孔子的什么呢?还是立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