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离家出走了,然后发现:
我可太开心了。
然而,他们三个也很开心!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说的。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讲到一个知识点,说人生的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不得不”,而是一个人权衡了事情以后做的主动选择。
比如,我们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是“不得不“上班,而挣扎着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起来。但其实是,我们不想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丢了饭碗,丢了饭碗没钱收入,所以主动选择了去上班的结果。
只要总想着是自己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结果,这个心态就会比总觉得“不得不”舒服很多。
这时课堂上有个老妇人跳出来反对:“可是,我真的是不得不,比如我每天都得给一家人做早餐跟晚餐,如果我不做,他们就没饭吃,但是我做了,他们还不懂感恩,这真的是不得不的事情。”
在卢森堡博士的循循善诱下,这个老妇人最后明白了,其实“不得不”做饭还是她自己放不下的主动选择,她喜欢做,可以做,但如果她不想做,她可以让家人吃外卖,或者自己动手……
于是妇人在课堂上同学们的鼓励掌声中,离开了。
两个星期后,班上来了两个年轻人,介绍说他们是之前那个选择不做饭的妇人的儿子。
博士一惊,老妇人觉醒了,选择了不给他们做饭,他们没饭吃了,该不会是来砸场子的吧?
结果这两个儿子是来感谢卢森堡博士的,说他们妈妈自从选择了不做饭后,整个家都快乐了。
因为他们之前总是得忍受妈妈在餐桌上无休止的唠叨,有时不爱吃的吃少了,妈妈还生气。
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想吃什么自己动手,或者随心所欲点外卖了,一家人都和谐了。
哈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
我们以为好的,别人未必在意。
我们总以为自己付出太多,别人就该领情,但事实是,假设没有这份付出,他们可能也刚刚好?
再说回我的故事:
昨天按照计划,我们是一天要外出露营,早上起床,我像往常一样,催促他们动作迅速,催着队友起床。
在队友三催四请不起床,孩子磨蹭着躲房间玩玩具的情况下,我火气开始上来了,狠狠地说,好,今天不出门了,都在家里待着,你们可以在家玩一天。
接着我来到厨房,准备做葱油拌面当早餐,正切着葱,儿子凑过来,苦着脸说,啊,葱油拌面啊,我都不想吃,女儿跟着高声喊,对啊,一点都不想吃。
好像是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直接扔下切了一半的葱,气呼呼地开始换衣服,化妆,收拾背包,20分钟后一个人出了门。
在气呼呼地状态下,我头脑还是挺清醒的,给自己换了条长裙,包里还塞了口红,毕竟心情不爽,形象更不能拉垮。
又怕临时约不到朋友,得自己消遣时间,把电脑跟充电器,还有一本书都塞进了背包。
在外边点了一份酸菜米粉吃早餐时,朋友也约上了,心情开始美丽起来。
这时孩子用电话手表给我电话,我挂断了,他们发了道歉信息给我,可怜巴巴地说,你走了,不就没有早餐吃了吗?
我回他们:
难道妈妈的作用只是为了给你们做饭?今天本来是个美好的周末,是你们的选择导致了这个结果,你们就好好跟着你们爱睡觉的爸爸在家待一天吧。
吃完早餐,到图书馆敲好了文章,我又赶去跟朋友在外边浪了一天,晚上11点回到家。
到了家,孩子们都睡熟了,队友笑嘻嘻地迎过来。
说作业都做好了,地板也拖好了,说下午还带着他俩去了一处什么地方玩。
说他一点都不生气, 说我趁着这个机会找朋友逛逛街聊聊天也挺好,让我把他发给我的活动经费红包收了。
本来是带着报复心理想让他们度过这无聊的一天,但其实,他们也是该干的都干了,该玩的也玩了呀。
看着照片,他俩舔着冰棒,在游船上晃荡着,也是挺惬意的。

哪怕是他们出门没带水壶,儿子裤子穿反了,女儿披头散发,哪怕他们忘了周日剪指甲,没洗头,作业辅导有缺漏,关系真的如此大吗?
我们很多时候,当我们想着“不得不”时,就会觉得自己付出感很强,觉得自己很辛苦,然后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也期待别人看到我们,理解我们,但这种期待往往都是不对等的。
当期待有了落差, 行为或语言上就会有一种不自知的“暴力”。
而其实,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放不下而已。
所以,相信我,中年妇女们,偶尔都得离家出走啊。
ps:
1、早上儿子问我,昨天我干嘛去了,我说我跟朋友中午吃火锅,晚上吃烤肉,中间还夹杂着冷饮配周黑鸭,谈天说地,没有你们的打扰,我可太快乐了。

儿子问:阿姨有问起miya跟vita吗?我说对不起哦,我们根本没空谈起你们,我们要聊的天太多了。
儿子说,哼,我长大以后结婚,我要让老婆不生孩子,到时我们想去哪里玩,拖了行李箱可以直接走了。
(未来一代的婚姻生育观,可是极具挑战的)
2、女儿一直都默不出声,我知道她很羡慕我女性之友的聚会。
我对她们说,以后,只要我想出门,谁好了就能跟着,无论我是赶飞机,还是坐高铁,我去西安,还是重庆,只有动作麻利的人,才有资格跟上一起玩。
儿子问,万一我们都没好呢?我说那可太好了,我又可以一个人去玩了。
女儿说,我是永远要跟着妈妈的。今早,她一起床,到出门,全套动作麻溜地快速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