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我,大学里的画面曾很多次在眼前幻现:优异的教学条件,自由的学术氛围,强烈的同侪压力,光明的未来前景……
但我终究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当经历自己的学生上了大学,回来后拿烟给我抽的情形;看到寒暑假里的大学生们无所事事的惯性;再听到“校园裸贷、女大学生”类似的新闻事件,自己都不知道,这堵认知的墙还能维持多久,反正现在已满目疮痍,东趔西歪……
上学花钱,于孩子而言,本是念书,家里定会给出相应的开支,但这些学生,除了大手大脚之外,居然用赤身裸体的照片和身边亲人朋友的信息做为信用筹码,同那些卑劣商家做起所谓裸贷的勾当。更有甚者,当无法还钱的时候,竟想出了用“一夜情”来偿还的妓院戏码。
社会失去了底线,做人忘掉了廉耻,教育里还有什么不能发生?
更让我纠结的问题是:大学生,这些原来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宠儿称谓,在国家不断扩招,上大学特简单形势下已被泛化。大学生们早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代名词,反而,随着新鲜事件的不断填充,这些称谓正充实着新的内涵。
而今:一个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女孩子是一定不能叫“女大学生”的,否则分分钟之后,你脸上会留下带血的手印,角色会变成卑鄙的流氓,不信试试?
在义务教育被死死压在体制里不放出来的背景下,处在产业链上游的各层教育开始了产业化尝试,先是2000年左右中专门槛被放开,80后感受最深,原来很难考上的各类中专,突然间分数线急剧下降,很多人的命运亦被这股洪流莫名其妙地扭转。接着就是大学教育扩张,一时间,之前诸多小中专院校,摇身一变,竟又成了某某学院。
学校的级别随着称谓改变不断提升。可是,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能这么短时间翻个儿吗?
是的,我们承认,高等教育成为必需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当必需品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却急剧下降的背景下,这样的必需品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以前,我们的大学就存在“严进宽出”的毛病,扩招之后,更成了无丝毫问题的“宽进宽出”。高考成了超市购物,学校成了市场买菜:你拿上了大学文凭,我收上了大学学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片歌舞升平……
代表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殿堂——大学,渐渐被充注壮大,成了今天水肿的模样。
另一方面,基层教育短视化、功利化也难辞其咎。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小学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初中;初中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高中;高中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到此为止,学习似乎就结束了,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恶补前些年没玩过的岁月:窝在宿舍打游戏,跑遍校园谈朋友,平时不努力,考前恶补两星期。很少有人再去跟孩子强调:** 大学,才是一个人真正学习生涯的开始。**
现而今,轰轰烈烈的产业扩张应告一段落了,我们的管理者,执行者,是不是该认真考虑大学质量的问题了。因为:
一粒老鼠屎虽小,却可能毁掉那一锅已熬好的粥啊!
——疯言疯语
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因为社会现象而倒下去的词汇:
“小姐”“同志”“专家”……
毫无疑问,“大学生”就要光荣入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