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风云起伏的一生(1)

曾国藩风云起伏的一生(1)

作者: 明媚竹心 | 来源:发表于2021-08-08 14:58 被阅读0次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

曾国藩祖上历代人都是普通人,务农为主。

但是曾国藩和他的父亲曾麟书走上科考道路。这不是他们俩第一次并肩赶考,事实上,这对父子在湘乡科场已经是一对“名人”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父亲在四十三岁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科考,给曾国藩榜样。原来曾国藩才十四岁时,曾麟书就心急火燎地带着这个长子一起来考,而这个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第,这新闻效应就不止增加一倍了。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问世间,哪个名人未遭受到打击与嘲笑呢?普通人内心应该以此为松弛。

父子俩之所以持之以恒科考,是因为他的祖父曾玉屏。曾被人嘲笑,荷叶塘的泥腿子祖父曾玉屏梦想成为官宦人家,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曾祖父曾玉屏也是荷叶塘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好马,穿着光鲜的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有一天,他正在湘潭城的一个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那老头这番话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全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大家是这么看自己!他大受刺激,来到市场上,当场把自己的这匹骏马卖了,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家里。这就是曾玉屏后来自述的“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

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自是终身未明而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他后来对曾国藩说:“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昕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菜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也。”也就是说,他三十五岁才开始务农,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这样用牛耕作起来就方便了,产量大大提高。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凭虫鸣鸟叫就知道节气变化。家里种地、喂猪、养鱼,多种经营。家里种了半畦菜,每天早上他亲自锄草,傍晚则监督长工上粪。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屏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他就这样在地方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为人有主见、有魄力,脾气火暴刚直,所以地方上有什么纠纷,大家总是来找他排解说和。遇上那种不讲理的泼皮无赖,他“厉辞诘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就是说,他厉声责问,说的话都在理上,最后那些地方上的恶霸也不得不低下头来。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

所以人想改过自新,随时都可以出发。不怨天,不尤人。有自尊心的人,不是用在好比较上,而是与自己较真,总会做出一番事业。

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

曾国藩虚岁才五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才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就让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曾国藩后来总结说,祖父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也就是省一级考试)

曾国藩崇拜的人是他的祖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因此他一生做事都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绝不放弃。后来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曾为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他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

曾国藩之所以屡次失败,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内是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曾麟书读书很笨,教育方法也十分落后,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这样教的结果,虽然基础打得扎实,却把曾国藩的灵性拘泥住了,怎么学也没有长进,写出的文章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所以,一个人的基础来自他的家庭,当然这不是怪罪父母,因为父母也有不自知的时候。人要不断学习,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不要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不断迭代。人不会一层不变停留在18岁,自身不变,只能受制于时代,受制于自己。

曾仕强后来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一个人的上半场受制于外界的限制,但是曾国藩通过自身的意志和态度告诉我们,成年后的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今后的人生藏在我们内心的追求当中,就不能怨父母,因为机会不止一次。倘若局限于过去,局限于别人,仅仅是自己不思进取。

曾国藩原本不叫曾国藩,而叫曾子城,号居武。当时有一次考试后,他请教一位副主考官朱士彦闭目沉思半晌,说道:“你现在的名字太晦气,不但不能发达,连殿试都过不了。但是改了名,你将来必是国家之屏障,社稷之藩篱。就叫国藩吧。”

我们若想了解一个人,不要问他干了些什么,首先问他想干些什么。如果一个人想都没想过,就不要问他如何去做,正如你不必去问断了线的风筝要去哪里一样。

曾国藩说,“我经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我想这大概就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就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他曾经在成功后说:“ 只要立下志向坚不动摇,他的目的就能达到:“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曾国藩说:“孔子说,我欲仁,仁就来了;我说,我欲孔子,孔子自然就来了。关键是要有毅力,坚持到底。”

他没有天资聪颖,也没有圣人指南的书籍,所以他只挑历代名人著作苦读,读来读去,转来转去,他就自觉不自觉地转到了理学经典上来。曾国藩诚恳地回答:“我要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名垂史册的圣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风云起伏的一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lo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