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一件每刻在发生的事情,每逢见到故人就更能察觉老在逼近。在养老院当一段时间志愿者,感触颇多后会问自己:老了以后,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老人?我想在我舅姥爷身上又找到些影子特质。和我一起来结识寻找。
舅姥爷,是我父亲的舅舅,今年84岁。年初五来访,时隔约5年再见,他瘦而硬朗,发白而稀,慈祥笑容牵带起时光温柔的皱纹印记,从容谈吐,精神焕发~
舅老爷寒暄后,他从包里拿他去年写的书,赠予我。书中记载他人生经历、生活感悟、日记精选、创作诗歌、国画书法。我不自觉读起来,光是《晚霞》前序就让我已惊叹不已。
选自舅老爷的书在“动荡”岁月任教,经历被诬陷、批判、革职、文革。二十多年后才冤情昭雪。如此大起大伏,仅文字轻描8行,字字精炼苍劲。
《晚霞》他说,那个时候活下来的都是侥幸。半世浮沉中,在昭雪后重新调整身心状态,终得安乐,感恩安宁时代。我们是没有经过黑夜的一代,意识中理所应当的“安定”,却是他辈曾经最渴望的黎明。我感恩历黑夜终见黎明的幸存,钦佩这样顽强的生命!
最让我佩服的是舅姥爷“活到老、学到老”。他学习二胡、书法、国画,阅读古今中外书籍并提笔记录。这是他的活水源头。看了他手机里的国画、书法,美好而苍劲有力,从草稿到裱作,都是他学习、进步的日常。
舅老爷国画和书法年过“七旬”后,他仍周游,从北京到桂林,再到港澳韩国等地,见过大好河山,每到一地都“写诗留念”。
舅老爷的“山水情缘”如今,他在厦门养老,喜欢那儿的气候、人情。他喜欢观察思考身边小社会现象,他翻到相册照片——有人躺在地上,周围有几个警察。这是他在小区观察,一个醉汉从被发现,有人报警,到警方处理完成。整个过程,他一旁看,足足30分钟。描述完图片,他没有向我对此事评论一番,但是我能感觉到,他自己心里有一把秤,是非精准,分寸精确。
离开前,他严肃地起来:“我想知道关于婚姻伴侣的事情自己是如何考虑的”。我一下不知从何说,他便说起自己和舅姥姥,他一个高知识分子和目不识丁的女人,一起走过一辈子。他没有文人的清高和傲气,他眼里她是最善良的女人。舅姥姥生活上照顾他,精神上孩子般依赖他,让他觉得满足自豪。 他所有描述简简不超过10句。最后他说:“我就说到这,希望你自己考虑”然后立马开始另一个话题。 这样的“点到为止”,让我再次看到他心里的那杆秤,分寸精准。他这样丰富经历,本可倚老卖老,却简简阐述后打住,没有任何“价值观的强加”和“道理的枷锁”。
回想,很多人给别人建议时,口上表达“这只是个人建议”,意识潜台词“按我说的,我是为你好”。这些大多“没法以对方处境出发”,而是带个人价值观和道理的灌输。 这几个月,我接到好多别人的“建议”,刚开始我很苦恼,觉得对方的“道理”和“建议”都没毛病,只好怀疑和责备自己。经过一番矛盾痛苦后,我渐发现这是对方的价值观,其实一样的目标,我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去实现。于是我反思自己,以前也给别人不少“建议”“道理”,都包含了个人价值观。警醒反思,日后如何在给人建议中,不加入价值观引导,做到只说“道”不说“理”。毕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对方“已经发生”的全量信息、“正在发生”的内心变化,及“将来待探索”的目标。我们穿的不是对方的鞋,站的不是对方的位置,所以无法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
我在养老院当过志愿者那段时间,为老人们唱歌弹琴时,我发现大多老人身心机能都衰退,甚者意识模糊——我们热闹表演他们时代歌曲时,他们四目无神,像局外人无法理解和参与。惋惜之余,我开始在想——“我老了以后,要成为怎样的,老人?”
在舅姥爷这,我仿佛找到答案——身体健康、精神抖擞、有兴趣爱好,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状态,有心生活、从容淡定、心里称稳定有分寸!
以终为始,为成为这样的老人,积累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