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出差到广州。
碰到了晨哥。
跟晨哥有两三年没见了。
晨哥现在在做科普类的新媒体。
有自己的工作室。
科普这个领域未来关注的人群肯定是会越来越多的。
不管你是写文章还是短视频。
有一部分人他们是从来不看书的。
那么他们也怕落后。
怕别人懂的他们不懂。
所以科普类的领域是非常适合这一部分人群。
有一定的趣味性。
并且通俗易懂。
这就是这些从不看书人群的图书馆。
他们的学习食粮。
我们一起约了午餐。
我说,最近看你朋友圈都是关于tiktok的分享呀,准备做一期关于这个的科普吗?
他说,我们做科普类的,其实往往跟其他自媒体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太追求这些热点的,热点永远都有人在做,我们要科普的是一些有价值并且能给人带去思考的东西,所以那只是我个人感兴趣而已。
我说,你怎么看tiktok出海成功?
他说,本土化做得特别的棒,细分了市场,再一个就是相对比长视频,用户的碎片时间被发挥到了极致以及降低了个人创作者的门槛。
我说,这次美国封禁tiktok,难道美国政府不需要考虑用户以及tiktok平台给到美国当地带去的其他利益结果吗?
他说,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了这么一个事情,在美国的《名利场》上有一个报告,报告称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曾经发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新冠疫情的检测计划,后来流产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计算下来的结果认定早期新冠疫情爆发的州主要是所谓的“蓝州”,是民主党统治的州,所以那的人死的越多越好,对他们政治上是有收益的。所以封禁tiktok也是一项特朗普政府对于政治利益的精算,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作出这一项决定就是在政治领域在得到初步计算结果的支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豪赌。
我说,那腾讯和阿里呢?之后会不会也会受到限制?
他说,像微信这类产品的在国外有的功能,美国当地的其他同类产品也同样能做,并且发展比微信还早,现在在国外使用微信的大部分还是国人,那么像支付宝,美国人还是不习惯将钱放在一个软件里。
我说,说到底腾讯阿里的发展目前还在人家的规则架构之内,而tiktok的发展是挣脱了规则之枷锁的。
他说,规则都是一群比你更聪明的人创造的,我们遵守规则没有问题,但目前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去冲破规则并且建立属于我们自己掌控的规则,不然我们就是在成功里隐藏着失败,相当于画地为牢。
说到这让我想到了埃隆·马斯克。
他在电子汽车行业、太阳能源行业、太空搜索技术等领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
埃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他刚开始踏入社会时,去通信公司找工作。
当时他坐在大厅里,静静地等着别人来叫他面试。
但是最后没有人来。
埃隆提到他当时不知道要遵循什么规则。
于是他想说我不如自己开一家公司。
所以他的世界在那天永远改变。
上次出去云南旅游的时候认识了老刘。
因为我们都在上海工作。
所以旅游回来也见了几次面。
上个月他自己做的项目黄了。
所以找我聊了聊。
我说,你的方向不对,你的时间都消耗在基础工作上了,你要做的是把握方向和创立规则。
他说,因为刚起步,所以很多事情我都是一手抓。
我说,时间是有限的,你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方向还有思考如何把时间的价值最大化,时间都是有成本的,你不可能全部都能顾及到的。
他说,对,这个项目就当交学费了。
我说,选择之前先思考,思考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我举个例子,当时你项目客服的岗位你为什么不招聘一个而要自己去处理这些琐事呢,当然,当时体量可能非常小,你不在意。但是一个客服一个月的成本是多少呢?你的时间成本又是多少呢?
他说,当时没有考虑这么多。
我说,凡事都是有处理逻辑的,你一定要学会处理事情的逻辑并且加以练习,然后在生活在去应用。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这个逻辑?
在我看来,就是挖掘同类事件当中的共性,然后得出一个最优得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
我早期工作的时候带领过一个近20人的二线客服团队,我们主要是负责客户投诉工作。
有一段时间客户投诉量激增。
导致了及时性下降。
客户体验感非常不好。
当时我没有往如何去解决这些激增量这个方向去思考,而是在想为何投诉量会激增?肯定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所以当时我把未处理的所有投诉信息删选了出来。
最终发现是我们有一块业务发生了变化,但是一线部门没有做到前置告知,导致客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
最终我把这一块业务进行了APP端前置提示处理,投诉量立马就下降了。
如果当时我把重心放到如何去解决这些积压的客诉量上的话,源头问题没解决,短时间肯定是无法解决的,并且还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就是我要表达的。
找到同类事件当中的共性,然后得出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