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依靠自己的一部分直觉去处事,但每个人的直觉在客观上的可信度又十分不同。
生活不是有着标准答案的数学题,很多时候人们面临的问题可以存在多种解决方案。
然而对那些思维相对固定的人来说,他们总是习惯性地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样他们就不必做出任何改变。
一提到改变,人们内心就会充满恐惧及不安,哪怕这个改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论人们自身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方式有多么不成熟,他们依然会为了维持自己已有的那套秩序而拒绝做出改变。
比如,面对血脂偏高的长辈,你若奉劝他们多吃一些青菜,少吃点肉,他们会立马回你一句“我们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啥毛病都没有,这些小问题不算事”。这时你说再多也无济于事,除非他听到医生亲口对他说“再这样下去,就会有怎样的风险”;
当你对刚刚转行的好友提出“不要参与任何工作时间内的闲聊”的建议时,他只会觉得你在干涉他与新同事的相处,直到他一个新人(与其他同事)在茶水间里谈论的闲言碎语被领导察觉,他才意识到他的行为给自己惹了多大的麻烦。
瞧,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沿用至今的习惯是不可挑战,因此,任何实用的建议都不如他们自身的意识来得重要。
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没有谁的直觉能支撑着他们一直“正确”下去。自以为是的正确,在很多时候就是人们自视过高、自大的表现。
通过上述的小案例,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我们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意识到某些问题”的契机,这个契机应当来自于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惯用的处事方式给他们带来的某种后果(比以往更加难以承担的后果)
一个过马路时从来不走斑马线的人,在没有遇到(自己遇到或是自己亲眼所见)任何交通意外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究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麻烦。而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行为自然就不会有所改变。
你有没有试过为别人精心挑选一个礼物,却发现对方根本就不喜欢,那种表情可是难以掩盖的。你也许会在心里表示一下自己的无奈“他怎么这么没礼貌啊,他三个月前分明说过他想要一副拳击手套的,怎么就突然不喜欢了呢?”也未必是对方不喜欢了,也许他的表情来自于他收到了重复的礼物。但最终为了化解尴尬,你只能说上一句“我走点心,下次给你选个更棒的礼物。”
我想说,当你下意识想要为他人指点迷津时,你就像是那个送错礼物的人一样,你一心认为对方需要你提供给他的建议,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不要试图去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当你发现随手就可以帮人一个小忙时,你并不知道你帮的这个小忙,是否在他人眼里也是那么不足挂齿,如果不是,那这个忙就很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一些麻烦。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也许你确实了解很多现实问题的真相或是解决方法,但是鉴于人人都有表达及分享的欲望,因此,你也需要对自己知道的东西有所“保留”。
我不是说你不能与他人分享你的见解,而是你不能让你所到之处都是你自己的主场,那样你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遭到破坏,不是吗?适当地“有所保留”,其实也是在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
任何领域能够得到突破,都要感谢那些一直以来都愿意带着探索精神(好奇心)去持续打破边界的人,有他们的努力,世界才会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持续做出一些自我突破,那么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会越来越好。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边要人改变,一边又说不要劝别人改变,这不是太矛盾了吗?”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需要做出一些自我突破与改变,这样我们的处事方式才会更加得体、人际关系才会变得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更强;但同时,人们真正做出改变之前,又都需要自己真正意识到一些实质问题才行,否则靠他人的劝谏是没用的。
换言之,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急于分享自己知道的一切,而见缝插针地想要改变他人的行为,这样做就会让人误以为你想要扮演救世主的形象。
那么内在的“对立感”,会让那些原本需要改变的人,更加抗拒改变。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意识到的问题,而是他人指出来的,由于人们都不愿承认自己自身的问题,因此自我保护机制地开启只会令他们将原本需要改变的行为一拖再拖。
这个现象,就好比家长对孩子实施管教时,会发现孩子们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却每次都要犯同样的错一样,让人哭笑不得。(然而,这其实并不是孩子们的本意,只是通过内在的“对立感”呈现出外在的“不作为”的行为而已)
社会秩序终究是由个体秩序组成的,如果你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我突破和改变来完善他们的自我秩序,那么就不要试图用自己已知(他人未知)的、过高的认知去破坏他们原本的内在秩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