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顾了自己的生病及药物治疗的过程,今天和明天想写写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以及自己切身的体会。这些辅助治疗的手段主要有向心理医生咨询、行为认知疗法、园艺疗法以及运动,今天主要谈谈前两条。
陆陆续续我约见过五位心理医生,在心理咨询方面有三位医生给予了我帮助。诊断之初在上海约见了吴医生,当时内心矛盾主要是对生活中的重围想要冲破但是有些力不从心,医生给我梳理了一下问题所在,不过由于当时觉得道理自己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所以感觉帮助并不大。第二位是阿姨的教友,她的出现让我敞开了心扉,因为笃信基督她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爱与慈悲,聊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生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够包容,爱钻牛角尖,而以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思维模式,可能表面足够大度,但是长久以来积压的事情已经把这种想法推到了潜意识当中,被人点醒才有所觉察。第三位是四院的谢主任,她很耐心并且善于洞察问题的本质,和她的交流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于思维模式上想太多,过度担忧,而沟通方式上不够温和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长久以来在内心压抑了很多自己的需求。
意识到自己有些偏差的固有思维模式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动因后,我开始了主动寻求改变。通过豆瓣的小组推荐读物、樊登读书会、知乎live、得到以及knowyourself和渡过这两个公众号开始学习改变的方法。向内,在思考模式中,正在学习正念和行为认知疗法;对外则将重点放在了家庭沟通和子女教育。因为对神经科学的兴趣,也开始了解相关的课本和课程。
为什么以前称“depression”为“忧郁症”而现在成为“抑郁症”呢?其实“郁”----sadness我们常常都有,生个小气、垂泪等等都是,这并不是疾病只是我们的心情偶尔的阴天下雨;而使之发展成为疾病的是“抑”,负面情绪或者想法压制在自己的心里而不表现出来,因为好强或者完美主义,在人前甚至独处时都表现得热情大方积极上进的人反而容易罹患该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喜剧演员或者公众人物受抑郁所困的原因。故作阳光的人,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不满沮丧生气哀伤等情绪化解,终于有一天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内心不堪重负,觉得没有心力去做任何事,抑郁症发作了。了解了发病的原因,就有三个方向去解决这个问题:
1. 合适的情绪释放途径;
2. 做真实的自己;
3. 改变内心对负面情绪的认知方法,也就是行为认知疗法。
第一条情绪释放。在亲子和恋爱关系中,我们往往容易放大自己的情绪,爆发之后又会产生内疚;而在所谓的外人面前,我们常常掩盖自己的情绪,故作大方姿态,但内心不免有委屈不满。讲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相爱的人,不免彼此之间有种种误解,但是需要明确我们首先是相爱的,发脾气不是目的也不是好的手段,通过非暴力沟通表达感受和诉求也许是更合适的化解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他人无理的要求时,不卑不亢去面对,而不是一味作好人和软柿子,学会坚定平和地拒绝。
做真实的自己,是我最近慢慢尝试的。曾经的我太在乎外部的评价体系,尽力在亲戚面前表现得孝顺懂事,在学校时认真刻苦,在领导面前任劳任怨,因为过往的一些经历,我很怕别人看轻我,但是这样的我好累,也常常给我身边的人一种累和压抑的气场。我认同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气场会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流动,哪怕自己表现得再好,曾经有不少亲近的朋友都说过感觉你好累。生病以后某一天和男朋友有了一点矛盾,我突然意识到我无形之中让自己和他都背负了很多莫须有的评价和压力,放下这些评价,不给自己压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也再也没有因为不堪重负而心力交瘁的感受。我不是要做他人口中的自己,我需要的是成为我自己,不要完美,我会偷懒懈怠,会暴饮暴食,会缺乏计划,有时也会有点邋遢,但是这是真实的我,放下了包袱,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可以去运动了,饮食有了规律,内心的生命力慢慢地生长了起来,也会有更多的小庆幸。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丽斯提出了行为认知疗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abc”疗法。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是“a”,我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是“b”,而我们由此产生的情绪观点是“c”,若要改变“c”,在“a”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b”。做到与自己的内心和解,“abc”疗法对我的帮助很大。谈一件挺重要的转变,生病的初期,看了一些文章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培养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有一段时间会对父亲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心态,觉得自己的问题他有很大的责任;后来慢慢领悟到父母在生养我们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和方法,他们已经把当时他们能理解到的最好的方法使用在教育上;重新带着爱的眼光去看待家人,会感觉到他们的不易,体会到他们成长背景中缺失的成长,会怜悯于他们出生的时代和生长的环境。重新带着爱和家人相处,感到家庭也温暖了许多,当然如果可以,能够一起成长会是更好的方向。
终于把前两点写完了,自己挖的坑怎么也要填上。我觉得这几个月的病程也挺好的,放下了身上的担子,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发现了自己内在生命力,想起一部电影的名字“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很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