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和辩者
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 “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名家的人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他们以此闻名
只注重“名”而不注重“实”,名家的精神就是这样
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
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当时的法律活动有关。惠施主要强调实的相对性,公孙龙主要强调名的绝对性。
惠施的相对论
惠施十事
-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惠施十事向来都被认为是悖论,但是除开第一事以外,它们都是以例表明事物的相对性,所说的可以叫做相对论。
-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没有厚度的东西不可能积累到一定厚度
-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高低之为高低只是相对的
-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名家这个辩论在古代很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辩”
- 南方无穷而有穷。有穷和无穷也是相对的
- 今日话越而昔来。论证今昔的相对性
- 连环可解也。连环是不可解的,但当其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论证毁坏和建设的相对性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古人以燕之南越之北为天下中央,惠施这种相反的说法,司马彪注释“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 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万物一体,因而当泛爱万物,不加区别
公孙龙的相对论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著名的“白马非马”之辩。“离坚白”之辩。“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指物论”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指是同旨的,是概念的意思。 物指的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
惠施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公孙龙也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因为他所讨论的共相同样不是能够是经验的对象。人能够看见某个白物,而不能看见白的共相。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惠施“氾爱万物”,公孙龙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可见二人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有“内圣外王”之道。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惠施是庄子真正的好朋友,这个事实就是这一点的例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