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培丹老师在共读《心力》这本书,共四个部分,第三部分,关于“抗压训练”的思维,提到《应对变化的唯一出路是主动出击》
共读复述这篇时,我特别有共鸣,尤其是在用写作思维来拆解,更觉得,疫情当下,更应该深度“主动”
这个标题点明观点,“应对变化的唯一出路是主动出击”
邓亚萍用她最擅长的乒乓球比赛来举例说明,非常有信服力。
最近这20年,乒乓球比赛的规则一变再变,比如小球变大球,限制球拍长胶,21分变11分,有机胶水变无机胶水……。其实驱动这些变化的背后原因就是想压制我们国家队,为什么要这样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是,恰恰因为这些变化促使国家队的教练和队员们时刻准备着,来不断提升队伍及个人的应变能力。
甚至,利用这些变化,打破了过去的取胜模式。如小球变大球,不准遮挡发球,政策刚出台时,所有人的发球质量急剧下降,然而蔡振华教练反其道而行之,改变方向,让队员们把接发球这一轮作为主要进攻口来突破。最后统计分析发现,王皓和张继科凭着这一打法的变化使得接发球轮的胜率比发球轮更突出,打破了过去的取胜模式。
正如尼采的“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国乒通过努力在短时间内再次站在世界之巅。类似的案例,在国乒队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面对改变,我们要主动出击,才能巩固自身优势。邓亚萍总结了三点:
第一,面对变化时的态度很重要,“危机”危险和机会共存,机遇和挑战共存。邓亚萍提到她在英国读书时,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变化(change)”。变化意味着不稳定、不确定,我们都喜欢按部就班,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但很多外在形势和环境是无法控制的。于是,老师让他们把change换一个字母,变为chance,“变化”就变成了“机会”。
(这个英文表达,很巧妙)
第二,要主动打破规则,学习适应意外情况。生活中不公平的事常有,更何况竞技比赛呢。所以邓亚萍她们平常训练时,教练就是会不公平,就是会吹偏哨。如果训练场上都受不了,那上了正式比赛,怎么可能扛得住。所以教练会营造很多不太公平的训练竞技氛围,让运动员们适应这些可能会在正式比赛中遇到的意外情况。
第三,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悉心留意外界的变化。越早发现,就能越早调整。比如在裁员发生前,你有观察到行业的衰退吗?你注意到最近公司业务的变化吗?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故事,那是1998年初公司发生的事。
在1998年以前深圳的关税查得没有那么严,老板只看见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过年前在国外采购了大批产品,准备过完农历新年后就大卖特卖。
殊不知,农历新年后深圳一下收紧对进口关税的审核,结果这一大批货还没卖出去就得先付出超预期的关税,使得公司的资金周转出问题,而且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每卖出一笔就亏一笔。
这就是老板没有观察到大环境政策的变化,太深刻的教训。
社会大环境在变化,适者生存的规律驱动我们去改变,固有认知的打碎,更精准细腻思维的升级精进迭代,是当下的必须,守护本心,扩大适应力,需要主动出击。
因为变化是现在的主旋律,如何破局的底层思维,愿对大家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