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不争不盗心不乱,虚心实腹欲不淫
2017-04-15
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感谢儒风大家,给了我们两百多人这样好的机会,每个夜晚,我们能够在空中相约、相遇、享受,一起感受精英的智慧,我觉得无比幸福。
今天进行《道德经》第三讲: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是老子给中华民族留下的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它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天心,让我们知道这个宇宙的核心,看明白天道、地道与人道。但是将近2600年以来,我们对他的误解实在太多,今天这一章是人们对《道德经》最大争议的开始。任何一部经典前三章的内容一定最为重要,如果说《道德经》前两章很难理解,那么来到第三章,通常人们会对它产生更大的误解和怀疑。
很多人会想,老子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不就是愚民政策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不就是让老百姓吃饱喝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无知无欲无求,让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吗?
洪涛老师想告诉你,当然不是这样。
不推崇高尚贤能,人民就不会贪图名位而相互争夺功名。不籤藏稀有的金银财宝,人民就不会贪图财富而当盗贼。不凸显无穷欲望,人民就不会学习效法而变得不择手段。
所以圣人这样治理的道理是:使大家的心灵虚静,生活务实。心志淡泊,平安健壮。
使大家不去刻意追求知识和欲望。让智巧聪明的人没有特殊的目的和机会去妄为。以顺应时机而治理,则不可能治不好。
今天的题目是,无为而治:不争不盗心不乱,虚心实腹欲不淫。“淫”并不是指淫荡,而是过分的意思。“不尚贤”的“尚”,“不贵难得之货”的“贵”,这两个字都文言文里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不以贤能为高尚,不以难得之货为贵。而“不见可欲”的“见”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把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不使之显现、凸显出来。这是这一章几个比较重要的词,洪涛老师要为大家讲明白。接下来我还要为大家讲述本章的一个重要逻辑。
很多经典都被我们的现代学者解释错了。比如《孝经》第十八章丧亲章:“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孔子在这一章讲了这么多范儿,就是让我们丧亲之时那样哭,那样说话,那样着装吗?如果同学们这样理解那就错了,这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
由此,《道德经》第三章的逻辑也是一样。如果“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个动作一出现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那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虚其心”,是倒装句,即“其心虚”,不是让他心里很空虚,而是让他处于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就像一个空的杯子一样,正是因为空,所以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盛。
“实其腹”即“其腹实”,就是让老百姓的肚子是饱的。
“弱其志,强其骨”即“其志弱,其骨强”,这里的“志”不是指的志向。我们讲四个词:志、意、心、性。“性”指人性,接近于人的本能之性,属最高层面。而“志”就是最表面的东西,可以解释为欲望。就是说让老百姓欲望弱,筋骨强健。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个动作,常可以使人民无知无欲。“无知无欲”的“知”,是知识,小聪明。但在这里讲的是历代智慧贤 人讨厌的四个字:奇技淫巧。“奇技淫巧”指超出了人体能和极限的技巧。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聪明的人没有机会、没有欲望,也不敢胆大妄为。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无为而治只是做了三个动作——“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其结果就是“其心虚”、“其腹实”、“其志弱”、“其骨强”,让老百姓没有过多的欲望,做好了当下。因此同学们就明白《道德经》是《易经》精英致用的文学版,它是在阐述《易经》的逻辑,而不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方法。
讲究的是“无为”,为什么又给我们讲这么狭隘的办法呢?那怎么升官?怎么发财呢?他没有讲。老百姓怎么样突破自己,走向另外一个更高阶层呢?他也没有讲。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所以我们误解老子很久了,我们连《道德经》的字面语法和逻辑都不知道,所以得出的所谓愚民政策的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
“不贵难得之货”,那我们的GDP怎么样才能上去呢?一个楼盘不说它靠山靠水,也不说它有蓝天白云、有清风明月,那怎么才能卖得贵呢?
重要论述:
1、1=1+1。不要就是要,要是最重要的,不要是根本重要的,这是有无(题解)
当洪涛老师把前两节课讲的公式:1=1+1,为同学们再次列出来的时候,你一定会恍然大悟。老子对老百姓注重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东西,对精英阶层已经不用再讲了。他要告诉精英阶层的是“1=1+1”,即“不尚贤”就是“尚贤”。
一个学校或者一个集体,不评先进可以吗?不树典型可以吗?不评劳模可以吗?我明白地告诉大家,在管理当中这种激励法则、引领法则永远都是很重要的。毛主席也说过:“中国人不需要放羊,需要领导。”也就是说中国人需要有典型或者是劳模率先垂范,使能者多劳,因此“尚贤”极其重要。
“不贵难得之货。”我们一定要全民创新,创造出令世界感叹和赞佩的产品,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为了拉动GDP的增长,不管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它的杠杆要永远倾斜,因为只有倾斜才会找到平衡。
老子讲在老百姓阶层以及在日常管理阶层的人,该去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天理和良心,这叫无违之为。一般来说物质利益与精神层面上的权利的地位,是人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孝经》为我们讲述得非常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实现良民的信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让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让父母在晚年可以得到好的供养,让整个家族可以成为名门望族,可以对社会、对邻里有自己的贡献。这样的欲望是人类正当的需求,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内在动力。但是作为精英阶层,除了该做的模范一定要做以外,还要有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对于这个阶层的人来说如果某些事情处理不当或者做得比较过分的话,一定会导致家庭或单位争名逐利的混乱。老子认为诱惑之物会引起人们的欲望,一旦氛围被挑逗起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他提出的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老百姓有自己利益追求,无为而治,这是他良民的信仰。但是作为精英阶层,就要知道另外一种思维,那就是集中管控。老子所讲的不是最重要,而是根本重要的、接近于道的内容。情理法他都没有讲,原因就在于情理法是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基层人正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2、“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依然不是老子给我们的方法,而是文学表达:无为而治的结果,方法只有前三条。
3、不过分彰显贤能、贵重、狂热,才能维持阴阳平衡,这是阴阳之气。
怎么样才可以养自己的阴阳之气呢?做法很简单,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遇”,我们也这样去做。如此,一个人的身体就会阴阳平衡,养阴阳之气。一个在名利面前无限追逐,从来不放慢脚步等等自己灵魂的人,往往短寿,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阴阳之气不平衡,并非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身体的疾病。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炒房地产、奢侈品,该舍就舍,该损就损。今天,洪涛老师再次详细地搜索了一下中美元首会晤的相关新闻,我看到了中国在这次会晤中付出了很大的真诚,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明白,只有在未来的40年或者60年,在中国没有军事战争,一直在和平状态下健康发展经济的话,中国的“王道”思想才可以取代西方的“霸道”思想,以“王道”思想来引领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和光同尘,继而世界大同。
4、光明澄净,不贪邪淫(过分),身心健康,这是养神。
5、实其腹,强其骨,这是样精。
6、治大国若烹小鲜。养之精气神,就是养国家之精气神。
重要讲解:
1、不尚贤:尚贤,评优秀的目的是什么?有怎样做到不尚贤?
如果一个人在单位里面,领导总是会在公开场合表扬他,也许在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就会被排挤下去。1=1+1,中国人有这样一种思维,大凡领导认为对的,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让他自己都感觉是不对的。
所以领导在尚贤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对于越优秀的人,一定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但是光批评也是不可以的,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再去引领,因此领导一定要和他认可的中层干部达成默契。大领导在基层面前批评他的中层干部,就是最好的尚贤的办法。不过很多中层员工却是无法理解领导为什么这样做,他在抱怨自己为何这样努力还得不到肯定,感叹辛苦的付出就被领导一顿批评,在员工面前就再没了光彩。所以此时听洪涛老师讲课的中层干部们,你们是否恍然大悟呢?当大领导批你过后,你是不是要在你的员工面前承认你的错误呢?员工看到你犯错自己是不是也会立马去修正呢?而且当员工犯错,你再去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自然也能够理解了。
这样大家就懂得了“不尚贤”就是“尚贤”,懂得了“尚贤”的目的,再“不尚贤”,就几乎接近精英的思维了。
2、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遇:纣王的沉沦。
在济南,我有一位事业做得特别成功的老大哥,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老大哥在国外给妻子买了一条将近两千元的丝巾,这也是他结婚几十年给妻子买过的最贵的一件东西。妻子接到这份礼物非常开心,然而却从没有戴过一次。两个月过去了,大哥问:“我怎么也没见你戴那条丝巾呢?你放哪里了?”结果妻子回答说:“娘家侄子结婚,把丝巾当做礼物送给他们了。”
大哥唏嘘长叹,结婚三四十年就没买过这么贵的礼物,结果还被拱手送人,实在是可惜。妻子说:“这条丝巾的仿货在地摊上也就卖个三四十元钱,撑死也不会超过三百元。我平时也就买个一百块钱左右的,而且你买的无论从款式还是质地也都值这个钱,但是你有想过吗?如果配这条丝巾,我要买一身与其价值可以匹配的衣物,这一套买下来至少也得两万元。我一身衣服几万块,你一个处级干部一个月工资够我花的吗?我以这样的要求和你生活,不早把你推上贪污腐败的道路上去了吗?你怎么会有今天的功成身退呢?”我听了以后无比感慨,有太多的贪官也许就是因为那“一条丝巾”走向了秦城监狱。
洪涛老师再为大家讲一个之前在网上很流行的段子:一个人在路边捡到一条鱼,一看还是条活鱼,心中颇为得意。回家油炸可好吃了,又想了想,有鱼还要油,有了油还要有锅,有了锅还得有个厨房,有了厨房还要娶个媳妇,有了媳妇还要买个房子……于是恍然大悟,赶紧把鱼扔了,心想:现在房价那么高,肯定是开发商扔的,我的妈呀,差点上当!看到这个段子我哑然失笑,就想着现在开发商都这样玩吗?转而立马想到了商纣王象牙筷子的故事。
商纣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臭名卓著。据史学家付乐成先生说,纣王并不算是昏君,至少一开始不是。在他的年代,殷商已衰,民间颓废好酒。他勇武过人,屡次举兵东征,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创立了自己的霸业。
起初,他的大臣都以为他是正人君子。可是有一天,在朝堂上议事完后,他忽然拿出一双别人制作的象牙筷子,请大臣们观看。大臣们看后,都觉得做得精致大方,雕花镂云,颇为美观,为此感到高兴。然而,有一位大臣看了这双筷子后,却像见了鬼一样,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众人问他怎么回事,只见他牙颤口抖,就是说不出话。这个大臣,原来就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退朝之后,有些同他要好的大臣便去继续问他缘由。这时箕子才向求见的大臣们说:“我看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它确实太好了,但是我就是担心纣王因为这双筷子而变坏呀!”
众臣不解说:“一个堂堂国王,怎么能会从一双象牙筷子变坏呢?”
箕子这才又向众臣们叙说起他自己的看法来。箕子说:“列位想想看,这样一双精致的筷子,纣王肯定不会把它放在陶制的碗罐上,那会显得难看,也太委屈了这象牙筷子。它该配上一些玉制的碗碟,才显得好看。有了玉筷、玉碗碟、玉杯,桌子、椅子用什么呢?那一定是红木的。吃什么呢?用这些精美的器具,盛些豆角之类的东西来吃,恐怕纣王也不太乐意了,他必然要在这样的碗碟里装上旄牛、大象、金钱豹的胎来吃才感到有味。而有了这些后,他肯定不会再愿意穿粗布短衣站在茅屋草棚下吃它,他就会要人费时织衣,费人盖房,而锦衣广厦了。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他的行为不满进而反抗,纣王自然就会镇压,性格因此也会变得残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在朝堂上吗?我们还会是一片清明的政吗?”众臣听了都不以为然,箕子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商纣王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
为了惩罚那些反对他的人,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比如炮烙之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他还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了大臣比干,导致微子出走,箕子只能是装疯卖傻。
所以,箕子真的是一个厉害的人。他让我们知道“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多么重要啊!一块丝巾的思维成就一个改革建设的英雄,一双象牙筷子最终断性命和江山,这样的教训和经验,沉痛而深刻。这就是不争不盗心不乱,虚心实腹欲不淫。
这仅仅是对统治阶级,对那些君王说的吗?中国人讲王道天下,不是说做天子才能王道天下。无论你是一个妈妈、父亲还是一个校长、班主任、甚至是一名老师,你都是王道天下。孔子让我们求生,老子让我们保生和养生,一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贤人才可以“以显父母”,而一所学校一定要有几个专业过硬的老师,你的学校才会兴旺,一个单位也是如此。
这一章最重要的、靠近于道的一句话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你实现你的光荣与价值,尊严和梦想的时候一定会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你要知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抛开情理法,无限接近于道,让自己有德行。
一个人一辈子所有的分分秒秒、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只为一件事,就是让我们的德行不断提高,提高德行,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一定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遇”。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祝大家晚安!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