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印象

作者: 笔随心愿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16:08 被阅读0次

    我第一次去井冈山是在2010年1月。

    我工作的单位早年临聘的基层养路工年龄大了,需要更换年轻人接替,他们提出想最后一次岀去走走看看。单位安排我陪他们去革命圣地井冈山。

    上井冈山那天,天气阴沉,下着霏霏细雨,上山公路刚完成路面硬化,配套的标志牌、标志线和路灯都没有。大巴车把我们送上山游玩了一天。

    那时的井冈山建筑物很少,酒店宾馆屈指可数。街道上行人寥寥无几。傍晚的时候,因为山上没有住宿的地方,大巴车载着我们返回市里的宾馆。一上车,疲惫的我们靠着坐位纷纷睡着了,结果险些出大事。同行的一位大姐竟然发现大巴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打瞌睡。她赶忙呼叫并递了一瓶冰冻水给他。司机一惊,立即从睡梦状态惊醒,不好意思地刹住车,连续喝了几口冰冻水,清了清神志,又重新发动汽车,把我们安全地送回了宾馆。

    那个时期的井冈山给人以乡坝小镇的印象。

    第二次去井冈山是2021年5月份。

    这次去井冈山有了新的变化,红色旅游已经悄然兴起。茨坪镇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满街都是穿着仿制红军衣服的人。他们头戴嵌着红色五角星的八角帽,身着灰色的粗布衣服,腰围皮带,个个都显示出很精神的样子。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学员。当地人很少,街面上都是他们的身影,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仿佛回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道路两边,宾馆酒店拔地而起,它们是各部委、央企等在这里建设的培训中心。它们都具有对外接待功能,游客不用担心没有住宿的地方。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已经建成。毛主席旧居等建筑也已修缮一新。旁边还修了一个人工湖,使旧居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我们入住的是茨坪镇映山红大酒店,它每天给我们供应的自助餐中,都有红米饭和南瓜汤,让我们体验了当年红军战士的日常饮食。

    每天傍晚,我喜欢到酒店外面的街道上散步。道路两边的路灯外形为红色的火炬形状,在黑暗的雨雾中格外耀眼,有比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道路画有标线,就是没有红绿灯。人车繁忙路口,由警察站在那里指挥车辆。

    这时的井冈山,已经基本具备一个景区的样子了。

    第三次去井冈山是在2022年7月底。

    我这次去在井冈山上住了一个星期。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都是实地参观学习。去的地方比前两次都多。毛委员与袁文才初次会面地、朱毛会师地、茅坪八角楼、毛主席旧居、井冈山烈士纪念馆、博物馆、黄洋界哨口、红军洞、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神山村等红色景点都实地参观瞻仰,深受震撼和教育。

    街道上往来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外地游客很少。这个夏天江西省吉安市一带天气酷热,忍受不了的当地居民携家带口到凉爽的井冈山上避暑,而外地游客又因疫情阻隔无法到达,所以,出现了外地游客稀少、当地人爆棚的反常现象。

    茨坪镇中心正在进行大的市政建设,围了很大的一个环形区域。里面的施工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作业。

    这次去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井冈山的蚊虫出奇地少。我除了在宾馆三楼的房间里看到几只零星蚊子外,在街道上和森林里就没有出现被蚊虫叮咬的事情。这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井冈山的空气特别好。沿途沟壑里的水清澈见底。

    上井冈山的道路路面全部换成了沥青柔性路面,交通标志牌标志线清晰醒目,沿途全部安装了火炬型的路灯。夜晚灯亮,远远望去,就象一个个火把蜿蜒在盘山公路上,给夜行的车辆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的工农革命军就是在黑暗中打着火把上井冈山的。

    我三次去井冈山,前后时间跨度是十二年。总的感觉是井冈山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已经从过去的乡坝小镇,变成了一个县城的样子。城市规模在扩大,人口在集聚,产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它的变化,其实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区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

    据国家民政部不完全统计,从朱毛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井冈山所在的县,共牺牲了4.8万名烈士,今天有名字的仅有1.8万名。还有3万余名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却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成了无名英雄。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当年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胜利,正如他们所愿,日月已换新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井冈山发展变化变好,是对先烈们最大的告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井冈山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y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