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七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0:12 被阅读0次

第七章 ·结论

在这一章节开篇,作者提出了地理决定论在漕河体系中的有力证据,为对付北部蒙古部落迁都北京,华北地区黄土层决定了必须走水路才能将遥远南方的物品运至京城,因为没有贯穿南北的自然河流,则必须修建运河,地形因素与气候条件使漕河未能达到预期,相反却限制了明廷的财政经济计划范围,如同历史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地理决定的一样,漕河也是如此。当然这也脱离了当时主流思想而作出的研究。

对于明廷的许多问题,我们不能单靠历史的物质方面予以解释,而要探讨思想观念和全国性的传统,以得到确切的结论。

明廷向来以世界的中心自居,而且认为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时,稳定性优先考虑,所以保持农业特点,尽量不兼容商业,对外贸易及对外扩张等,将与外界的联系减少到最低,这其实是一种孤立政策发展表现。比如发布的禁止海洋事业的活动(禁海令),不得已只得依赖没有条件的内陆运输,这也是明廷强迫中国不依赖外在环境有意设计的关门政策的必然结果。

在思想方面,每天通过严密完整的伦理说教,从禁锢市场中获取大多数力量,以京城作为展览场所,精心组织各种庆典仪式,立威炫富,而满足这一切就必然需要漕河解决供应问题。

明代的决策者们没有方法意识和成本意识,随意处理财政问题,无法形成一套有水平的金融体系,因此在漕河运输这一问题上,明代的官僚一样无法做到有条理的管理,形成了许多成本浪费多的程序。

作者认为明代官僚的一系列的扭曲的思想观念是导致错误管理的主因,而非技术缺陷。他们采取的是一种僵化不变的经济观念,又持人性本善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他们所制定的政策和习惯做法只不过是为了使他们的子女能够生存下去而非改善其生活,这也严重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现在的经济基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在15世纪早期设置的漕运系统及其附属机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在二百余年后,这种体系已经僵化,而官员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已无法以技术补救漕河的运作效率,不单决定于黄河沙总量,高邮湖水位和华北的冰冻季节,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看法以及对种种问题的反映。思想观念决定了漕河是一条主干线,决定了漕运的物品种类,决定了漕河的管理。

最后作者提出,历史就是人类思想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辛勤劳动的结果,所有因素都是共同起作用,无法分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zt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