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

《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

作者: 桐花馆的刘大梦 | 来源:发表于2017-10-21 10:55 被阅读110次

原创:桐花馆coffee house

这本书是黄仁宇的博士论文,看了不短的一段日子。

作者以大运河为点切入明朝历史,期望能找到一些错失历史机遇的原因。

在1368年至1644年间,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西欧市民阶层起义,宗教改革运动,西方发现科学,创造了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兴起。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错,可是为什么完全错过了这段奋发的岁月?

在历史课本上,大运河是功利千秋的国家工程。看完这本书及相关资料,大运河的记忆被完全颠覆。可以说,河运是一项极为暴虐的举措,也没能联动全国经济,而明王朝仍然以运河为基础制定了税收制度,在运河上投入百万劳工和十几万军队,设立行政机构,逐渐围绕运河形成了巨大的集团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并且海运因此没落得不到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历史后果。

书里,作者从地形、行政机构、税收、商业和劳役等方面提出论据来说明大运河造成了国困民穷的状态。

一、地形

先说地形,运河系统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尚有优势,进入北方后,就有许多巨大而不能解决的困难,比如黄淮洪水泛滥,泥沙含量高易淤堵,冬天结冰和干旱水涸都不能行船,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形北高南低,从淮河到黄河段需要修建无数闸口蓄水过船,十分危险,一次事故就溺亡千人(明隆庆四年(1570),此段即损失船只800艘,溺人千余《漕运议》)。运河系统困难惊人,劳民伤财,成本巨大。

二、管理运河的行政机构是【总督河道衙门】。

漕运总督,文职,专门职管漕粮的征收、解运和入仓。漕运总兵官,武职,领兵十二万,专职负责漕运。围绕运河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漕运八省地方大小官吏就是首要受益人,年年因治理水患、维修河道可得中央拨款,河运沿途还加收各种浮耗,人人得以利益均沾,后期更是为得中央拨款人为制造水患,枉顾国家利益和百姓生计。河运中,还有剥浅费、过闸费、过淮费、屯官费、催儧费(催儹:漕船入境,各按汛地,立即驱行,毋使停滞,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仓胥费(仓吏)等各种收费,这些收费者理所当然也是河运的直接受益者。到万历中期,河运派已经长期垄断着廷议中的话语霸权,对偶然出现的海运派采用了严苛的打击手段,一个有郑和下西洋海洋实力的王朝开始禁海,错失航海时代。

三、税收,商业和劳役

按理,南北货物在运河口岸互通有无,口岸应是贸易发达商业兴旺之地,可是明朝重农抑商,运河不准民间贸易使用,还在运河区域对商业征收重税,使运河除了运粮,失去经济作用。在今天,我国大力修建高铁,联动区域内城市,形成了五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希望城市群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进而联动全国。而明王朝抑制商业,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流,资本主义无从发展,严重影响了历史进程。

运河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些负担长期转嫁在百姓身上。特别是运河征收劳役,这些劳役是没有报酬的,官府也不供应伙食,劳役除了需要自带工具还需自费服徭过程中的花费。许多地方百姓被迫逃亡,有时逃亡户口竟占户口总数的90%。

整个明代,漕运的话语权始终为利益集团所控制,专行河运事实上维持了漕、河等利益集团的私利,并造就了许多特权阶层,而中国在世界步入海上争霸之时,由航海强国没落,最终为海洋国家所征服。是一种典型的集团利益绑架国家利益,甚至高于国家利益的状况。

当一个国家已经被掌权的集体利益绑架时,怎么才能逃脱衰亡命运呢?正如黄仁宇在开篇写到,人们不要期望有什么研究,比如本文的研究,能够直接解答这一深层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只是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路提供一些帮助。‘要想富,先修路’,并不是修路就一定能致富,还要明白修什么路,怎么修,怎么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hiuxtx.html